編者按: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2024年,新華社記者繼續深入踐行“四力”,從來自瑙魯的現場報道到巴以沖突的前線直擊;從雄安新區的“拔節生長”到大運河的十年蝶變;從用鏡頭定格“嫦娥六號”的回家瞬間到用照片記錄“中國天眼”的成長歷程;從云南鎮雄山體滑坡災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見聞;從青春之光閃耀冬青奧舞臺到“中國紅”綻放巴黎奧運會賽場;從懸崖間鑿出的絕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蔭綠洲;從行走山鄉的“健康守門人”到大山深處的教育堅守者……
奮斗不停,記錄不止。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記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為您展現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2024年,我的記者生涯迎來了第三個海外常駐任期。這一年,我用相機定格了大量鮮活的“拉美瞬間”。每一幅影像背后都承載著故事,那些面龐,有的飽經風霜,有的洋溢希望。通過這些瞬間,我以不同的視角觸摸到拉丁美洲的脈動與深情。
從海島到雨林:氣候變化的真實面貌
5月,我來到安提瓜和巴布達,參加第四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國際會議。在這片熱帶海岸,各國代表在辯論中都在強調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2024年5月29日,游客在安提瓜和巴布達雪莉高地欣賞日落。
會議期間,我和同事采訪了一位“老朋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希姆·施泰納。施泰納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小島嶼國家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旅游目的地,但當置身島嶼,就會直觀意識到島國人民生活面臨的巨大挑戰。氣候變化不僅威脅他們的生存,還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巨大破壞。”
五個月后,我來到哥倫比亞西南部熱帶雨林中的亞馬孫河的支流,目睹了曾經湍急豐沛的河流變成干涸的河床,汽車在河道中揚起塵土。曾經一個個關于氣候變化的冰冷數據,如今真實地展現在我面前。
這是2024年10月24日在哥倫比亞卡利動物園拍攝的箭毒蛙。
2023年,亞馬孫河雨林遭遇百年罕見的干旱,當地特有的“粉紅海豚”和多種魚類死亡。水位下降不僅使亞馬孫流域部分湖泊近乎干涸,也使一些當地村落面臨成為“孤島”的風險。
哥倫比亞普圖馬約省亞馬孫動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向我們講述了氣候變化對雨林中物種的嚴重影響。當地向導帶我來到他以前常去捕魚的河岸,嘆息道:“以前這條河一年四季都有水,現在水位已經下降了三米。去年這個時候每周都會下雨,然而今年好幾個月都沒有降水了。”
2024年10月19日在哥倫比亞普圖馬約省拍攝的漁場員工。
我深知,氣候變化的故事還遠未結束,而我的工作,就是用鏡頭捕捉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把它們化作能被理解、感受和推動改變的力量。
塔可餅店里的陌生面孔:采訪現場唯一的亞洲記者
2024年6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選民等待投票。
2024年是拉丁美洲的“選舉大年”,其中墨西哥總統選舉備受矚目。大選日的凌晨,我提前抵達一處鄉村投票站,準備拍攝候選人克勞迪婭·辛鮑姆投票的畫面。天色微亮時,我來到一家路邊餐廳。幾位身穿圍裙的婦女忙著制作塔可餅,她們看到我走進來,抬頭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亞洲面孔。
“你從哪兒來?”其中一位婦女問道。
“我來自中國。”我微笑著回答。
聽到這個回答,她們停下手中的活,瞪大眼睛,用既新奇又友善的目光打量著我。沉默幾秒后,另一位年長的婦女突然笑了起來,說:“中國!好遠的地方啊,你們也關注我們的選舉嗎?”
我點點頭,解釋說我是新華通訊社的攝影記者,專門來報道墨西哥大選。她們一邊繼續忙碌,一邊向我講起自己對選舉的期待。
2024年6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一處投票站,墨西哥執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所在競選聯盟總統候選人克勞迪婭·辛鮑姆參加投票后發表講話。
投票開始后,我在投票站附近找了一個有利的拍攝位置。辛鮑姆到達時,現場涌入大量媒體記者,人群擠得水泄不通。我與其他攝影記者一起擠在投票站對面的高臺上,盡可能獲得一個沒有被遮擋的攝影位置。按下快門的瞬間,我的鏡頭捕捉到她堅定而從容的神情。
2024年6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墨西哥執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所在競選聯盟總統候選人克勞迪婭·辛鮑姆抵達投票站。
當天晚上,選舉結果公布,辛鮑姆順利當選,成為墨西哥歷史上首位女總統。隨后,我收到同行發來的投票現場的照片,才注意到媒體記者中我竟是唯一的亞洲面孔。在這個距離家鄉萬里之遙的國度,我用鏡頭見證了一次歷史性的選舉,餐廳里婦女們的面龐和塔可餅的香氣,也成了這次經歷中最溫暖的細節。
秘魯:高原上馬鈴薯農戶的微笑
這是2024年10月13日拍攝的秘魯首都利馬(無人機照片)。
2024年,我數次踏上秘魯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每一次都肩負不同的任務,卻也收獲了獨一無二的記憶。從錢凱港到庫斯科山區,從孕育古老文明的蘇佩河谷卡拉爾遺址到見證歷史風云的利馬武器廣場,每一處都講述著屬于它的動人故事。而在海拔3800米的萬卡約高原,我見證了中國與秘魯在農業合作中的溫暖瞬間。
2024年10月10日拍攝的秘魯萬卡約谷地。
萬卡約谷地是典型的安第斯高原地區,空氣稀薄,氣溫寒冷刺骨。在這里,馬鈴薯種植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主業。而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正是中秘農業合作項目的受益者之一。這個合作項目的核心是通過引進中國的先進農業技術,幫助秘魯農民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
由于山區路況復雜,我們到達田間時已是傍晚,采訪對象卡德納斯和家人剛結束一天勞作,收拾農具準備回家。為了配合我們的拍攝,他們在寒風中等了我們半小時。農戶們穿著秘魯傳統服飾,臉上帶著樸素的微笑,眼神中透露著一股堅韌和自信。
2024年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當地農戶聆聽秘魯馬鈴薯專家維克多·奧塔蘇的馬鈴薯種植技術講座。
這是2024年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拍攝的秘魯馬鈴薯專家維克多·奧塔蘇。
這是2024年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附近拍攝的秘魯馬鈴薯種植戶塞薩爾·卡德納斯。
“中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在那里我們不僅受到熱情接待,還學到寶貴知識和技術。”塞薩爾·卡德納斯今年51歲,是秘魯廣大馬鈴薯種植戶中的一員。2023年11月,他來到中國,參加了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舉辦的秘魯小型農戶馬鈴薯生產與加工培訓班。
“我們農場的主要產品是馬鈴薯的種薯。此次前往中國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于種薯切割、種植、病害防治等技術。相信今年我的種薯品質能得到很大提升。”卡德納斯說。
2024年10月10日,農戶在秘魯萬卡約市附近的田地中播種馬鈴薯種薯。
隨著拍攝的結束,我注意到卡德納斯的家人們坐在車的后座上,露出了清澈的笑容。那笑容讓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傳遞著兩國農業合作帶來的希望。
2024年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馬鈴薯農戶坐在皮卡上準備回家。
觀察與書寫是理解異鄉的橋梁。在2024年的拉丁美洲,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對于我來說,攝影不僅是一種工作,更是一種與他人、與世界對話的方式。無論是街頭巷尾的普通人,還是國際會議上的政要,我嘗試用鏡頭觸及他們內心深處的世界。
2024年即將過去,展望未來,我希望用更多耐心去深度發掘與記錄,用照片講述一個更加真實、多元的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