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車上只有一副擔架,沒有氧氣瓶,沒有其他急救設備,醫生在車上只是為生病的同學按摩心臟,不斷喊他名字,其間倒是不忘提醒陪護同學,第二天到校醫院交100元的急救費用。
有了這次教訓,他們班的同學發生急診都是直接送大醫院,不再找校醫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他的同事到校醫院輸液,一位護士問他:“是這樣扎吧?”嚇得老師轉身就走。
一位同學運動受傷,校醫問他“你怎么了?”
“可能是骨折了?”“你能覺得你是骨折嗎?”“不是骨折估計也骨裂了?”“你能覺得你是骨裂嗎?”
對于一個青年聚集,學生處在運動量比較大的年齡階段的教育場所來說,骨折扭傷應該是常見病,儲備經驗豐富的醫生該在情理之中。
據了解,南師大校醫院現有七八十名員工,學校的急診并不少,多的時候兩三天一次,少的時候十天半月一次。
記者在江蘇多所高校調查中發現,并非南京師范大學一家,除了一些開設有醫學專業的高校外,多數高校的校醫院醫療水平普遍不高。在校醫院就診,主要是圖方便,好多學生教師就診更多的是直接拿藥,而醫生也主要以開藥為主,以及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做隔離預防工作。學生對病情稍有疑問都被建議去大醫院救治。
即便是一些很基本的醫療體檢,有的校醫院醫護人員都做不好。對于一般的疾病,醫生開藥基本都一樣,感冒就是板藍根、小柴胡、銀翹片,發炎則開頭孢、小柴胡。
南京某高校體檢,一個宿舍4名學生手臂上都出現了淤血塊,一兩周后才消失。
另一家高校的校醫院也曾出現急救車20多分鐘才到的現象。還有一家高校校醫院曾將急性闌尾炎病人扔在了醫院門口,讓他自己去急診。
某校學生曾就校醫院醫療水平進行調研,發現該校醫護人員只給學生看病,自己哪怕是小病也要到大醫院去看。
很多校醫院是高校裙帶關系較嚴重的地方
在很多學校,校醫院屬于邊緣部門,是學校裙帶關系較嚴重的地方,成了校方安置親屬的風水寶地。據知情人透露,校醫多是校領導、博導、教授的家屬、親戚,醫護人員技術水平低,服務態度差,師生們都是敢怒不敢言。
在大學城未建成之前,一般高校都在市區,距離大醫院很近,有急診一般都被直接送往大醫院,而大學城建成后,大量學生遷往新校區,而醫療配套尚未跟上。此時,校醫院就成了救命稻草。而校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讓師生們很失望。
“醫生不會基本的急救措施顯然說不過去,只要是醫學專業畢業學生都應該會。”南京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許民生說。“但校醫院與公立醫院不同,只要不違規,衛生局無權干涉。”
許民生介紹說,只要學校、大企業等單位提出申請,有具備行醫資格的工作人員就可以辦醫院和醫務室,為職工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但校醫院因為一般學校都不重視,投入少,醫療設施和技術水平普遍比較低,其業務培訓等工作都是自己安排。
考慮到校醫院醫療水平薄弱,衛生局目前已經在大學城建立了社區衛生醫療中心,目前一座大醫院正在修建之中。
許民生建議,學校應該重視校醫院的建設,加強基礎能力的鍛煉,提高醫療水平,加強技術培訓,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