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內幕
年輕醫生替專家出診
一位曾受聘于某民營肛腸醫院的老專家向記者透露,這幾年患者對“東大”的投訴越來越多,背后的投資人便另起爐灶,在全國各地開辦了多家肛腸醫院。
“醫院里,每位外聘大夫都配有醫助,她們是老板的‘小奸細’。大夫開什么藥?手術開多少錢?能否把輕病說成重病、把重病說成癌變逼患者開刀?老板一清二楚。”老專家說,“因為我不會忽悠,一些‘能說會道’的年輕醫生代我出診,我只掛名,整天呆在VIP房間喝茶、看報。一旦醫院遭遇糾紛,我立刻變成‘救火隊長’。好幾次,病人的屁股都被打了麻藥才發現主刀醫生不是廣告中的‘名醫’,吵著投訴。這時我馬上得進行‘救場’手術以解決糾紛。”
老專家說,醫院各診室每周都要根據收益“大排隊”,收益越高,坐堂大夫獎金越多。“醫生的一舉一動都貼著‘錢’的標簽。”
當記者把這些“內幕”告訴趙令玉時,他嘆氣道:“請理解我們的苦衷,民營醫院始終在夾縫中生存。廣告花銷是大頭;門診樓月租金60萬元;為員工租的10多套住房年租金60萬元;民營醫院每年上繳25%的企業所得稅;醫療器械自己買、醫生自己聘、工資自己發。這些運營成本,公立醫院從不發愁,而對民營醫院來說是命根兒,沒成本意識和經營分析,我們怎么生存?”
記者問:“如何平衡‘過度治療’與‘成本意識’?”趙令玉苦笑著回答:“我是醫院管理者,左手是老板的利益,右手是患者的利益,誰都得罪不起,太不容易了!”
>>行業規范
衛生部起草監管規定
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說,有些民營醫院淪為“神仙醫院”、“廣告醫院”,原因有三,一是管理不規范,規范化經營、誠信建院的意識不強;二是人才匱乏、技術隊伍不穩定;三是稅負過重。
殷大奎等專家認為,民營醫院已成為公立醫院的有益補充,但醫療服務不是簡單的商品,完全依靠市場競爭就會出問題。民營醫院要贏得患者認可,首先要嚴格依法執業,強化誠信意識,改變“包治百病”的印象。相關部門也必須加強行業監管,對患者反映強烈的醫院進行全面徹底的清理整頓。
衛生部醫管司對記者表示:“我部正起草有關規定,將明確衛生行政部門對民營醫院醫療質量的監管責任,以切實規范其診療活動和執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