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在過去的5年中,我省除在文物考古、科技保護上持續加強工作力度外,文物對外交流合作領域也取得質的飛躍。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點有49058處、登記在冊的博物館紀念館有197座、館藏文物100余萬件,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省文物局副局長郭憲曾介紹,在文物科技保護方面,我省目前有4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和全國唯一的科技部國際文物科技合作基地。先后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5個、國家和全省文物科研項目20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16項、承擔外省文物保護工作30余項、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1項。10多項文物保護新材料、新科技獲得國家專利,6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文物局科技創新獎。
在文物發掘方面,我省配合818個基本建設項目完成考古勘探面積3864萬平方米,發掘古墓葬1868座、遺址434處,出土文物8萬余組件;6個考古項目榮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8年、2009年、2010年連續三次每年2項考古獲得該獎項;兩項考古發掘獲得全國田野考古獎;2010年,秦陵考古項目獲得西班牙阿斯圖里王子獎,這是中國考古行業首次獲得該獎項。
在文物交流方面,我省五年來自籌文物出境展覽34批次、配合國家文物局舉辦展覽18批次、引進展覽15批次,文物遠赴19個國家和地區展出,觀眾達1000萬人次。
無論是在文物交流合作領域,還是考古研究、科技保護領域,我省文物事業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多項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進一步印證了文物事業已不只是對外交流的窗口,更是為我省突破自身發展,促使全省經濟騰飛的又一重要支柱。
鎮安云蓋寺及古街民居維修工程開工
鎮安云蓋寺古鎮歷史悠久,是商洛三大名鎮之一,興盛于唐宋,明清時仍然是安康到西安路途上重要的貨物集散地,素有“小上海”之稱。為了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省文物局撥付專項資金400多萬元,用于云蓋寺大殿搶救性維修和老街保養性維修及消防設施、保護規劃,確保鎮安重大文化遺產得以傳承。9月12日,鎮安縣云蓋寺及古街民居維修工程正式開工。
云蓋寺古廟始建于唐大中年間,明嘉靖年間重修,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古鎮因云蓋寺得名。該寺傳說是武則天敕命修建,興盛時曾經容納過1000多僧人,擁有9樓、18殿,鄂、豫、川、陜、甘諸省前來朝圣和覽勝者甚多,農歷每年二月廿二廟會期間,朝供進香的僧侶、信徒多達萬人。鎮上古街大部分建筑是在清乾隆以后遺留下來的,為遷移到此的江南“下湖人”逐步興建而成。云蓋寺廟及古街民居是鎮安現存重要的古建筑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屬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云蓋寺古建筑一組,老街民居87戶、天井院落56個。近年來,省、市、縣十分重視云蓋寺廟及古街民居保護工作,省文物局將居住在老街的群眾作為“三問三解”活動聯系點,與26戶居民家庭結成對子,切實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居民排憂解難,助推經濟發展。
全國打擊文物犯罪行動陜西獲多項表彰
日前,公安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表揚2011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組織協調先進單位的通報》,對2011年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中涌現出的20個先進集體、100名先進個人和8個組織協調先進單位予以通報表揚。其中,陜西省文物局獲得“組織協調先進單位”,陜西省公安廳刑偵局文物案件偵查處、陜西省寶雞市“6·4”雍城秦公六號陵園被盜案專案組、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5·5”盜掘古墓案專案組、陜西省商洛市商鞅封邑遺址被盜掘案專案組、陜西省咸陽市“10·16”唐德宗崇陵被盜掘案專案組5單位獲得“先進集體”。
另外,陜西省公安廳刑偵局文物案件偵查處副處長李社會、陜西省文物局督察與安全保衛處處長駱希哲等12人獲得“先進個人”。(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