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一場秋雨過后,延安大地色彩斑斕。在這千嬌百媚的秋色中,延川縣賈家坪鎮馬家溝流域1萬多畝坡耕地則光禿禿的,整地、挖坑已全部結束,只待霜降后栽植山地蘋果和鄉土樹種。數年后,這里也將是一片燦爛秋景。
延川縣是延安市新一輪退耕還林重點區域,計劃用3年時間,將全縣剩余的27.2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
繼2006年國家最后一次下達退耕地還林指標7年之后,2013年1月24日,延安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的意見》,以市委、市政府新年一號文件的形式,決定自籌資金,在全市開展新一輪退耕還林。
4年退耕224萬畝,總投資近30億元
根據《意見》,從今年起,延安市將用4年時間,以每年56萬畝以上的進度,完成現有224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
參照前一輪國家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現有坡耕地退耕還林,每畝一次性補助種苗費50元,糧食折現和生活補助按生態林補助8年、經濟林補助5年計算,每畝每年補助160元,分年度兌現;休耕地退耕還林,每畝一次性補助300元。
新一輪退耕還林總投資高達近30億元,將依據各地財政狀況,按照不同比例由市縣兩級財政分擔。
今年7月份持續一個月的強降雨中,開始于10年前的第一輪退耕還林對減輕強降雨引發的自然災害所產生的突出效果,堅定了延安市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信心和決心,農民群眾也對此廣為擁護。
“基于建設美麗中國、生態陜西的要求;正在耕種的坡耕地經濟效益低下卻影響到全市水土流失的進一步治理;隨著大量農民進城或外出務工,閑置的坡耕地靠自然修復進程太慢;未退耕的坡耕地分散存在于退耕林區,不利于退耕還林區域的整體管護;農民期盼退耕還林等多方面的考慮,延安市決定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延安市副市長楊霄說,從今年的實施情況看,開局很好,原計劃4年完成的退耕還林任務,可能提前到兩到三年完成。
將更加注重林分穩定和經濟效益
在1999年開始的國家第一輪退耕還林中,按照生態林和經濟林8??2的比例要求,延安市502.38萬畝退耕地造林,生態林占到了86%。其結果是達到了國家要“被子”的目標,滿目郁郁蔥蔥,卻沒有實現農民“有票子”要求,普遍經濟效益差,甚至沒有什么收入,大大降低了群眾對林子管護的積極性。
“隨著國家對相關政策的調整,延安新一輪退耕還林將以經濟林為主,結合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大力栽植山地蘋果、核桃、山杏等經濟林,讓農民有穩定的產業收入。同時設計營造生態林的地塊,將優先選用生態經濟兼用的鄉土樹種,適當搭配一部分常綠樹種,注重林種、樹種搭配和林分結構穩定,提高林分質量。”延安市退耕辦主任李炳智說,第一輪退耕還林中,延安市100多萬畝純沙棘林和200萬畝左右純刺槐林帶來的病蟲害加重、林分結構不穩定等,都成為新一輪退耕還林力避的前車之鑒。
《意見》出臺后,延安市縣區就成立了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新一輪退耕還林要求必須先做規劃,逐板塊設計,報市退耕辦審批后,按照林業后續產業項目逐塊實施,減少了盲目性,更加科學,也更有利于后期的檢查驗收和兌現。”李炳智說。
或將成為撬動中國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支點”
延安市自行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得到了國家林業局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評價,認為延安此舉或將成為撬動中國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支點”,將對全國新一輪退耕還林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延安被稱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始自1999年的第一輪退耕還林從吳起走向全國,延安市共完成國家計劃內退耕還林910.06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502.38萬畝、荒山造林386.68萬畝、封山育林21萬畝,占到全國的2.5%、全省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