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憑借沒有新聞采編資質認定的 “華夏民生網”,以及十幾張粗糙濫制的假記者證,就干起了敲詐勒索的勾當。而受害人往往息事寧人,給錢了事,也成了渭南市這起網絡新聞敲詐勒索案能夠得逞的主要原因。
網吧來了倆“記者”,一個“大背頭”,一個拿DV
今年8月14日下午5點多,家住渭南市臨渭區的網吧老板李麗外出辦事。剛出網吧不久,李麗就接到妹妹的電話。“姐,你趕快回來,網吧里來了兩個記者,說咱店里有問題,要曝光呢。”來不及細想,李麗慌忙跑回店里。
剛進網吧門,李麗就看見一男一女在店里轉悠,女子手上還拿著一臺DV在攝像。
梳著大背頭、身材發福的中年男子自稱是華夏民生網的記者,見李麗回來,他開口了:“你們店里有未成年人,我們要曝光。”李麗仔細一看,自己店里確實坐著一個小孩,不過孩子身邊有家長陪著,是在查資料。
這怎么能算是未成年人進入呢?但對方并不聽李麗解釋,只說要想息事寧人,就得出500元“宣傳費”。李麗不想把事情鬧大,跟男子幾番商量后,給了對方300元。
給了錢后,李麗越想越不對,“真記者只是報道,不會要錢的”。她趕緊將情況反映給了臨渭區兩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部門。
“華夏民生網總裁”小學都沒畢業
臨渭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也在找這兩個記者。原來,在李麗打電話前,執法大隊已經接到了三家網吧的舉報。接到電話后,他們聯合臨渭區站南派出所,將還在網吧轉悠的王某亮和周某麗抓獲。
被抓后,王某亮和周某麗交代,他們都受雇于“華夏民生網陜西站”的負責人張某麗。警方順藤摸瓜,抓獲張某麗以及“華夏民生網總裁”鐘某華等六人,查證案件15起,涉案金額達五萬元。
讓民警沒想到的是,這些所謂的“記者”們,大多數只有小學文化,學歷最高的也只是初中文化。這個華夏民生網IP注冊地在香港,辦公地顯示為西安市,實際辦公地在韓城。網站創始人鐘某華是蒲城人,小學還沒有畢業,連“訴”字都不會寫。
2008年,鐘某華曾在非法網站“中國公民網陜西頻道”擔任總裁,并靠制售假記者證牟取利益。2011年該網站被取締后,鐘某華另起爐灶,在沒有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于2011年9月創辦了“華夏民生網”,并吸收部分原“中國公民網”的人員,照貓畫虎地運營起來。
鐘某華患有傳染病被取保候審,記者并沒有見到他本人。不過記者見到了“華夏民生網陜西頻道”的總裁張某麗。
1970年出生的張某麗也是蒲城人,短發偏瘦。和丈夫離婚后,她帶著孩子在蒲城縣城賣保險,經人介紹認識了鐘某華。在得到鐘某華的授權后,張某麗成為該網站陜西頻道的總裁,并聘用社會閑散人員為該網站“記者”,向他們發放“記者證”,讓他們在渭南、西安等地從事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
假的新聞采訪證、調查證、公章,樣樣齊全
記者在該網站的記事本里看到這樣一段話:“2013年5月24日,上午有孫報道說礦上在5月十3號左右發生瓦絲事古,開車到了么有成,事時不青。”
短短幾十個字,竟出現多個錯別字。
不僅如此,辦案民警還查獲了大量假證和私刻公章。這些假證十分簡陋粗糙,“上崗證”上只有照片、職務和編號。門類也十分繁多,包括新聞采訪證、新聞工作證、新聞調查證、新聞采編證,其中新聞采編證就有紅皮、綠皮等四種規格。為了讓證件顯得更“合法”,他們還私刻了數十枚章子,其中包括“記者證審核專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