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學生送耳機,天河公園舞者戴耳機跳舞,推廣一月接受度不高
一邊是大媽們的歌舞升平,另一邊則是周邊居民因噪音而起的激烈反彈—廣場舞在自娛自樂和噪音擾民之間的矛盾真的難以調和?來自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的小梁試開藥方:戴耳機。近日,廣州天河公園出現了第一批接聽無線頻道的“啞”舞大媽,居民稱贊有創意,可大媽們卻覺得氣氛不夠熱鬧,推廣效果尚待觀察。
平時歌聲四起的天河公園廣場舞,近日出現了一個“啞”舞大媽們的表演專場,吵鬧的音樂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媽們頭上的耳機。“這是在跳舞嗎,怎么沒有聲音呢?”現場不少圍觀的市民發出疑問。
大媽們:
頭戴耳機 頸掛收音機
上周,記者在公園一角觀舞,只見幾位大媽戴著耳機,每人揣著一臺收音機,或掛脖子上,或放進上衣口袋里。領隊英姐住在天河公園附近,有著13年的廣場舞經驗,她每天8時準時起舞,難免收到過擾人清夢的投訴。在公園禁止噪音擾民的問題上,她愿意退讓一步,“比起被全面禁止,又或者經常跟居民起矛盾,找到互相遷就的辦法是最好不過。”
公園里的游人和其他廣場舞者,對“無聲”舞普遍持不同觀感。街坊楊先生表示,他經常晚飯后來此散步,幾個喇叭混雜吵鬧,實在讓人頭疼,如果能靜音跳舞,“我們當然歡迎”。而另一個舞群里的馮女士則坦言,大家都戴著耳機,就是各跳各的樣子,“氣氛不夠,我們沒有興趣。”
推廣人:
靈感源于四六級考試
無聲舞的創意并非來自廣場舞的大媽們,而是一個90后的圈外人—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歌唱專業的大二學生小梁。他說,幾個月前,看到中國大媽在美國跳廣場舞被捕的新聞,加上廣州也擬推出“限噪令”,為了讓大媽們能繼續跳舞,于是想到了“消聲”。“我是學音樂的,對音樂舞蹈和相關設備有所了解,而家人也喜歡跳廣場舞,所以就想到了給她們送調頻收音機。”小梁說,靈感源自四六級英語聽力考試。“考試時,大家都用收音機收取信號,戴著耳機考試,我就想給每個阿姨一個收音機,然后用調頻器接在音響上,大家就可以不發出聲音地跳舞了。”
天河公園的廣場舞近年漸成規模,周邊的住戶不時遭受滋擾,小梁也深有同感,因此,他首先以天河公園做試驗田。他說,至今一共給包括英姐團隊在內的阿姨們派發了63臺收音機,以每臺50元采購價計算,共花費3000多元,而“耳塞耳機一般家庭都有閑置”。這筆錢來源于他相對寬裕的家庭經濟和兼職所得。
聲音
大媽:動作不便,氣氛沒了
“跟著音樂,再跳一遍。”領隊英姐向隊員們發話。記者在場看到,大媽們動作齊整,偶爾也會有因動作幅度過大而使耳塞掉下來。英姐說,戴上耳機跳舞,轉身等動作確實不太方便。
此外,部分大媽視廣場舞為一種社交娛樂,而并非單純的自娛自樂和強身健體。舞者春姨說,開著轟鳴響的喇叭,夠熱鬧,跳起來有氣氛,內心才能得到滿足,“無聲”舞跳起來“很沒有集體感”,“我覺得喇叭音樂可以有,只要控制好音量就好了。”
由于以上等原因,小梁的無聲廣場舞推廣得并不順利。街坊楊先生表示,大約一個月過去了,耳機已被部分舞者悄悄棄用,有興趣嘗新的人也是稀稀落落,“大家都還是將信將疑”。
網友:想法很好,誰愿掏錢?
試行的一個月里,無聲廣場舞經網友介紹受到關注,大量網友“點贊”。廣州網友LYNN說,潑糞、鳴槍、放藏獒等因噪音擾民而發生的事件越趨頻繁,戴耳機的想法“是一個好的嘗試和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