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中國第三十一次南極考察隊啟程,開始執行為期約163天的科考任務。第三十一次南極考察,也是我國自1984年開展南極考察以來,30年科研、后勤保障等方面發展情況的一次集中展示。30年后,中國南極科考再次出發,開啟全新征程。
伴著汽笛的長鳴聲,雪龍船緩緩駛離碼頭,科考隊員自發在上下幾層船舷邊整齊排列,面向碼頭上的歡送人群,一遍遍大聲喊著“再見”。紅色國旗和藍色的南極科考隊旗幟,分別在船這頭和岸那頭舞動。
30日上午,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中國第三十一次南極考察隊準時啟程,向地球另一端的冰雪大陸出發。曾在第二十九次南極科考擔任考察隊領隊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說,第三十一次南極考察是“十二五”期間一次重要的考察活動,也是自1984年開展南極考察以來30年科研、后勤保障等方面發展情況的一次集中展示。這次考察,可以說是中國南極科考30年后的再次出發。
科考將呈四大亮點,將首次在南極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取數據
本次考察隊由281名隊員組成,將執行“一船三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任務。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后,計劃經由澳大利亞到達中山站,再經南極羅斯海,到達新西蘭進行補給,二次回到中山站完成預定任務后,經由澳大利亞回國,計劃于2015年4月10日左右返回上海港,總航程約3萬海里,歷時約163天。
據曲探宙介紹,此次科考主要有四大亮點:一是在第二十九次極地科考昆侖站成功進行深冰芯試鉆探的基礎上,正式開展深冰芯鉆探以及天文觀測等科考任務;二是將首次在羅斯海地區進行地質勘探和地球物理考察等;三是將在極地科學考察工作中研究、運用機器人等新技術;四是將借助國際合作平臺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研究,使我國極地科研工作融入國際極地科考工作中。除此之外,本次考察還將回收第二十九次、三十次南極考察隊布放在普里茲灣海域的4套錨系潛標和6套海底地震儀。
此次考察活動中,我國將首次在南極地區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調試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機及輔助設備,獲取相關數據,并以基準站為基礎,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數據接收機,進行長城站站區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大地控制點聯測。這將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獲取相關數據,著重解決南極地區北斗衛星數據處理、多源衛星導航坐標框架無縫銜接以及不同基準框架一致性等關鍵問題,為我國實現自主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和南極北斗測繪基準體系的建立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
在科學考察方面,考察隊計劃在長城站進行測繪、生態、地球物理等16項觀測;在中山站進行生態環境、遙感等5項考察;在昆侖站進行深冰芯鉆探、冰雪觀測、天文、地磁等考察;在南大洋開展水文、氣象、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考察。長城站和中山站還將在越冬期間開展氣象、高空大氣物理、海冰、GPS觀測等項目考察。
南極科考形成“一船四站”格局,未來極地考察將陸、海、空立體發展
中國南極科考開始于1984年,并在1985年年初建成了我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說,今年恰逢我國獨立開展南極考察工作30周年,通過30年的不間斷考察和管理實踐,我們已經形成了適合我國特點的極地考察管理體系,包括南北極在內已建有5個考察站,擁有了雪龍船和雪鷹直升機,進行了眾多學科的考察,取得大批科研成果,積累了豐富的國內組織管理和南北極現場實施經驗,硬件支撐體系和專業的考察與管理人才隊伍基本形成,為實現“南極考察強國、北極資源利用大國”的目標打下了基礎。
就南極科考來說,目前已建成長城站和中山站兩個常年科考站,昆侖站是目前南極海拔最高的內陸科考站,也是我國首個南極內陸站。今年年初建成的南極泰山站,則是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
科學家認為,新建南極考察站,以及未來新建破冰船和固定翼飛機等項目的實施完成,將有力促進我國極地考察平臺建設,使我國極地考察進入陸、海、空立體發展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