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三號03星。
高分三號03星發射入軌后將與在軌運行的高分三號、高分三號02星組網,形成海陸雷達衛星星座,實現1米分辨率、1天重訪,提升我國雷達衛星海陸觀測能力。
三星組網 海陸雷達衛星星座形成
高分三號03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的一顆業務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發射入軌后將與在軌運行的高分三號、高分三號02星組網,形成海陸雷達衛星星座。
4月7日,我國成功發射高分三號03星。(國家航天局供圖)
據介紹,三星攜手將在太空中織就一張“衛星網”,可滿足海洋防災減災、海洋動力環境監測、海洋科學研究以及減災、國土、環保、水利、農業和氣象等領域應用需求。
2016年8月成功發射的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顆C頻段、多極化、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在研制過程中采用了50多項創新技術,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監測、高精度測量、多模式成像等突出優勢。
2021年11月,高分三號02星成功發射,與高分三號衛星實現雙星運行。高分三號03星與02星均在高分三號衛星的基礎上,增加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并對部分性能進行了升級優化。
高分三號03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高分三號系列衛星發射任務圓滿完成。三星組網后,整體成像能力將大幅提升,標志著我國民用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數據由示范應用階段正式跨入業務化應用階段。
1+1+1>3 組網運行提升應用效能
“組網運行最大特點就是充分發揮多星協同觀測優勢,形成1+1+1>3的應用效能。”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科研人員介紹。
據高分三號03星研制團隊介紹,為最大化發揮衛星的應用效能,研制團隊選擇將高分三號系列衛星均勻分布在同一軌道面上,三星繞地球一圈的時間均為99分鐘。這一設計將增加衛星觀測次數,提高重訪能力和全球覆蓋能力,進一步提升衛星對海洋信息服務支持能力及災害應對處理能力。
高分三號系列3顆衛星處在同一軌道示意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三星組網將大大縮短重訪周期,大幅提升對海洋大面積成像的能力。”高分三號系列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張慶君表示。
2016年,高分三號衛星一經發射就創造了大功率遙感衛星單次連續成像近小時量級的紀錄。此次三星組網后,將實現一次成像就能把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海洋面積拍下來,給地球來一張“全家福”將變得更加容易。
星上載荷綜合性能國際領先
衛星功能實現提升,載荷性能至關重要。高分三號星座合成孔徑雷達載荷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航天微波遙感系統部團隊負責系統總體。團隊歷經10余年,實現了一系列創新,使載荷系統性能及衛星應用能力全面提升,綜合性能指標居國際領先水平。
據中科院空天院合成孔徑雷達載荷研制團隊負責人介紹,高分三號03星的主載荷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最高分辨率1米,具備單極化、雙極化和全極化能力,最大成像幅寬650公里,成像工作模式可以擴展到20種,使該星成為國際上綜合性能最高的C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高分三號03星載荷工作模式示意圖。(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據悉,高分三號03星合成孔徑雷達載荷新增了3種試驗模式。其中,高分寬幅模式實現5米分辨率、120公里成像幅寬,提升了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的品質因數,可實現對更大范圍陸海地表的精細觀測;動目標檢測和洋流測量模式可以實現高精度運動目標檢測和海洋流場測量,進一步擴展了衛星的應用能力。同時,合成孔徑雷達載荷單圈工作時長由30分鐘增加到100分鐘,可實現全球海域長時間連續監測。
據介紹,團隊后續將在在軌測試期間做好高分三號03星及星座參數調優工作,為星座系統盡快發揮綜合作用與長期穩定運行做出貢獻。
記者:張泉、胡喆、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