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4月8日電 (任麗娜)中國礦山大省山西,隨著礦井大規模的開采,將如何修復留在這片大地上的“傷疤”?8日,記者從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該廳出臺六項新政,全力推進山西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精心撫平“大地傷疤”。
山西是中國典型的資源型大省,含煤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40%,探明儲量約占全國的1/3。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山西礦產資源開發需求持續上升,礦產資源開發技術不斷更新,礦山開發速度不斷加快。
官方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煤炭產量累計達225億噸,外調出省煤炭150億噸左右。2021年山西原煤產量達到11.93億噸,向16省(區、市)累計發送保供電煤4356萬噸,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山西貢獻”。
隨著礦井大規模的開采,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受到多方關注。近日,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從創新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等六個方面推出系列新舉措,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工作,全力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試驗區。
據了解,六項系列新舉措分別為:新修訂出臺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強制度約束礦業權人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義務;進一步規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制及審查備案制度,提升礦山生態修復能力和水平;新出臺《加強露天煤礦監督管理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加強露天煤礦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嚴格責任追究制度,保障礦山生態修復工作落到實處;制定出臺山西省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實施細則,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升級山西省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管理系統,開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天上看、網上管、地下查”新模式。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推出系列新政,不斷建立完善創新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管理長效機制,積極做好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西,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撐和服務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