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學者憶藏學家陳慶英先生
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中國著名藏學家陳慶英先生4月11日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81歲。幾日來,已有不少陳先生的學生、故交,撰文緬懷這位中國藏學界的可敬前輩。
“陳先生曾謙虛地說,他入門藏學時年齡已經大了。但我們雖然和他開始專業(yè)學習的時間差得不多,閱歷卻有差距?!痹c陳慶英先生共事十余年、并在其之后繼任中國藏研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的張云教授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實際上,用“著作等身”形容陳慶英先生的學術成就,也不為過。
陳慶英先生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曾名為歷史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還曾到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臺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任客座教授,并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進行合作研究。1997年,他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優(yōu)秀專家稱號,2018年榮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榮譽獎。其論著包括《斯坦因、伯希和敦煌漢文寫卷中夾存的藏文寫卷情況調查》《元朝帝師八思巴傳》《達賴喇嘛轉世及歷史定制》等,并主持了《歷輩達賴喇嘛生平歷史研究》等課題研究,以及《西藏地方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資料選編)》《西藏通史》等大書的編寫。
陳慶英先生曾在一次專訪中,說自己“不是享譽國際的藏學家,也并不精通藏文”“只是因為各種機緣的巧合,較早走到藏學研究這個隊伍中?!彼錾谒拇铣?,后來考入青海民族學院物理系,青年時在青海一所中學教物理;1977年高考恢復后,他于1978年考上中央民族學院古藏文專業(yè)的研究生,才踏上藏學研究的臺階。當時他已經37歲。
張云告訴中新社記者,陳先生藏文底子扎實,又和牧民一起生活過,研究水平很好;他在學術生涯中運用藏文優(yōu)勢做了大量翻譯工作,并借此開展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創(chuàng)新的成果。他的治學態(tài)度,也影響中國藏研中心歷史研究所形成重視語言基礎、重視深入基層、勤奮踏實的學風。
憶起與陳慶英先生共同編寫《西藏通史》等課題,張云談到,與許多學者往往獨自完成研究不同,陳先生很擅長與人合作,各人優(yōu)勢在其中相得益彰,又在此過程中提攜后輩,這是很值得學習的。
“陳先生早前做的很多課題,是沒有經費支持的,他照樣會去做好,其中就是有對學術的使命擔當。”張云表示,或因當代環(huán)境變遷,一些學者可能更多將學術研究作為一個謀生之道、一種工作任務。然而保持對藏學、對學術的責任感、擔當精神,學術研究才會對社會、對國家有長遠意義。他表示,老一輩學者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治學態(tài)度、奉獻精神,后輩學人務必要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