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早發現”是控制疫情關鍵,中國強調做好與新冠長期斗爭準備
中新社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 應妮)動態清零是不是要達到零感染?控制新冠疫情的關鍵是什么?未來新冠病毒致病性會減弱嗎?如何應對因疫情產生的跨省物流瓶頸?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配送問題?19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集中解答。
“動態清零”和“零感染”有著本質區別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發布會上指出,動態清零與零感染有著本質的區別。動態清零是指對于發生的新冠疫情,發現一起、消滅一起,既不讓新冠病毒在疫情發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傳播擴散到其他區域。動態清零不追求零感染,但要實現消滅一起疫情,又要求在疫情發生地及時阻斷傳播,沒有新的感染發生。換句話說,不要求全國在某個時刻無新冠感染,但對于每一起發生的疫情,都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將其控制。
他表示,在沒有本地的持續傳播新冠疫情、且本地新冠疫情主要來自境外傳入的情況下,動態清零策略是最佳選擇,“早發現”是能否有效成功控制新冠疫情的關鍵。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后,中國發生的新冠疫情本地傳播,主要都是由境外輸入引起。過去兩年多的防控實踐證明,對于輸入性聚集性新冠疫情,我們能夠做到發現一起,消滅一起。“動態清零”就是以最小的社會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社會效果,符合中國的防控實際,是中國防控策略的最佳選擇。
吳尊友特別強調,目前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是非常有限。未來新冠病毒變異及疫情發展方向非常復雜,既有可能向傳染性增強、致病性減弱方向發展,也有可能向傳染性和致病性都增強的方向發展。“要從思想上做好與新冠長期斗爭的準備,我們需要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但是也不要被那些過于樂觀的疫情終止的信息所蒙蔽。同時也要準備迎戰可能發生的規模化新冠疫情。無論如何變異,我們要從最壞的可能去準備。”
通行證制度解決跨省物流瓶頸
對于各地出現的“囤貨”行為,農業農村部合作經濟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毛德智坦言,全國“菜籃子”產品的生產總量是有保障的,目前在田蔬菜面積7384萬畝,4月上旬產量達到了1930萬噸,相當于可提供每人每天2.7斤菜。一季度肉蛋奶產量同比也分別增長了8.8%、2.5%和8.3%,水產品供應平穩,從量上來看完全可以滿足民眾消費需求,目前主要問題是部分地區物流配送不暢。
對此,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吳春耕介紹,4月11日起,該部成立了公路保通保暢工作專班,每天開展調度,指導各地開展關停收費站和服務區的自查自糾工作。截止到4月18日晚上,前期關停的收費站已經有82.89%恢復正常運行。“我們將加快推廣使用全國統一互認的通行證,確保統一格式,辦理方便,足量發放,全國互認,通行順暢。”
建立重點物資車輛的通行證制度,是應急狀態下努力保障重點物資跨區域、跨省份運輸的一個重要舉措。吳春耕透露,截至4月17日,中國23個省份已按要求建立通行證制度,10個省份31個應急物資中轉站陸續啟用,上海港集卡通行證穩步實施,重點物資運輸保障明顯改善。
針對部分地區在“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配送問題,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邊作棟表示,會根據地方政府實際需求,配合做好應急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運輸和配送。比如在上海,京東、郵政、順豐、圓通等企業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全力以赴助力城市物資的保供工作。京東等快遞企業還調運無人智能快遞車,在封控區域開展無接觸配送,有效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