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德興4月20日電 題:江西鄉村振興見聞 贛東北小山村“嬗變”記
作者:王成前 程志強 李敏
“每年除了在合作社有8000多元的務工收入外,還有3000元左右的分紅,很不錯,真心感謝李書記?!贝喝张栂拢撠殤敉羧乱贿呁桨衾锶N,一邊樂呵呵地算起自己的“開心賬”。
汪泉勇口中的“李書記”叫李建明,是江西德興市萬村鄉瓦源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是該市人大代表。六年來,他帶領村“兩委”不等不靠,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使瓦源村面貌煥然一新,成功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2021年6月,李建明被評為江西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李建明(右一)對村民講解菌菇種植注意事項。 程志強 攝瓦源村委會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村基礎設施和村集體經濟極為薄弱。2015年8月,李建明當選瓦源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兩個月后,他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請村民代表就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各自的意見和建議,李建明邊聽邊記,不時地參與互動研討,并列出了村民們迫切希望解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清單。
修建文化中心和休閑廣場是村民代表廣泛提議建設的首選基礎設施,迫切性強。不久,通過討論,首個文化中心和休閑廣場決定建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委會所在地瓦源村。然而,擬定選址的村集體自留地早已被部分村民用來種菜、養魚,誰都不愿將地騰出來,這當中反對意見最大的就是李建明的兩戶親戚。
瓦源村一角?!〕讨緩?攝“項目是村民代表定的,自留地是村集體的,你們憑什么不讓出來?如果你們不自行處置,我就組織人員來清理?!痹诮涍^多次勸說無果后,李建明摞下了“狠話”。見此情景,自知理虧的兩戶親戚,主動把種在自留地里的菜一股腦兒全收了??吹嚼罱鞑幌А暗米铩庇H友,其他幾戶村民只好跟著把菜拔了、把魚塘清空了。
2015年12月18日,瓦源村首個文化中心和休閑廣場如期投入使用。晚飯過后,村里男女老少競相來到這里,跳廣場舞的、溜娃的、聊天的,把不大的廣場擠得滿滿當當。那一刻,李建明更加覺得,村民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這之后,李建明趁熱打鐵,通過自籌和向上爭資的方式,對村民們反映強烈的源頭村八百多畝農田的水利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并在必經的小溪上建起了便民橋,解決了村民盼望已久的灌溉和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過溪作業難題。六年來,村里先里新建了八座便民橋、兩個文化中心和兩個休閑廣場。
生活和生產環境好了,但村民的日子如何才能好起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李建明的心頭。2018年,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李建明決定成立菌菇合作社,發展菌菇產業。
發展菌菇產業在瓦源村是件新鮮事。雖然通過三年的努力,村民們早已認可了他這個“領頭人”,但要大家從本就空癟的錢袋里掏出真金白銀干件新鮮事,村民們猶豫了,并開始議論紛紛。
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干部。關鍵時刻,村“兩委”班子挺身而出,和李建明一樣,每人入股一萬元。租賃廠房,修建道路,培植菌種……年底一算賬,不僅當年就收回了成本,還添置了烘房、冷庫等生產和加工設備。
跟著合作社種植菌菇能掙錢!消息傳開,村里“炸鍋”了。2019年,全村66戶建檔立卡戶全部加入合作社。與此同時,合作社通過“基地+農戶”的方式,免費向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每戶發放400個菌菇棒,并按市場批發價收購成品;對村民需要的菌菇棒,則按照合作社進價提供,幫助他們解決從原材料到生產再到銷售各環節的困難。2020年,瓦源村菌菇合作社種植菌棒達5萬個,年產鮮菇5萬多斤、干菇5000多斤,合作社成員每戶分紅達到2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
“菌菇的種植,經過多年摸索,已經相對穩定。今年,對面山上的80多畝果園也將進入豐產期,希望合作社豐產又豐收,讓村民的小日子越過越滋潤,哈哈”。李建明爽朗的笑聲里,有自信,有關愛,更有對瓦源村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