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聞工作者,我有幸成為安順市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吹響鄉村振興前進號角這段歷程的記錄者、參與者。
過去五年,安順市委、市政府踐行著“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莊嚴承諾,廣大干部群眾咬住攻堅克難、決戰貧困的目標,勇往直前,全市上下共同譜寫了一曲擺脫絕對貧困、走進全面小康的鏗鏘樂章。
安順市6個縣(區)全部脫貧摘帽,54.5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2萬人搬出大山,徹底消除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開創現代化富美安順的新征程。
這五年,我深入安順市各縣區、各村寨采訪,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扶貧故事”“脫貧故事”“致富故事”里,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安順市紫云自治縣火花鎮克田村村民韋小奔,以前住的是茅草屋,吃水靠到山上挑,經濟來源靠種莊稼,時常入不敷出。在生活困難的時候,是政府35000元的住房補貼幫他修建了新房。
“政府這么關心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干!”韋小奔聽說鄉鎮府組織舉辦種養殖技術培訓,他積極報名參加;村里有護林員崗位,他舉手說“我干”。除了擔任護林員,他還種植了18畝四月李,與妻子開起了小賣部……
韋小奔說:“黨和國家沒有放棄我們每一個人,醫保有報銷,孫子上學有補助金,被選聘為護林員后,我每天可以騎車上班。”
與韋小奔一樣在國家政策幫扶下努力拼搏的,還有西秀區楊武鄉補董村村民王國明。曾經他養殖了近20頭牛,因苦于沒有技術指導,管理不當導致虧損嚴重,父母年邁身體差,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一家人生活拮據。
村干部走訪了解后,為王國明介紹相關扶貧政策并鼓勵他發展種植業。2017年,在惠農貸政策支持下,王國明開始流轉土地發展烤煙種植,煙草公司提供肥料和技術指導并收購,產銷兩旺。
“現在,產業路修好了,我們一家找到發展的新路子,生活有了奔頭。”王國明說。
西秀區蔡官鎮樟樹寨村村民馬興琴三姐妹都患有殘疾,2017年8月,她們響應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住進了西秀區蔡官鎮春暉小區,還加入了春暉小區組建的一支繡娘隊伍——繡娘坊。
“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三姐妹告別了漏風漏雨的叉叉房(木瓦房),搬進了80余平米的小區房,有供養金,刺繡一個月還能掙上近兩千塊錢。生活的變化完全是翻天覆地。”馬興琴說。
發自肺腑道出的從“解決溫飽”到“吃穿不愁”的心里話讓人溫暖……
貧困,早已湮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鄉村振興,正在迅速拉開序幕。
一張張幸福笑臉的背后,是一個個溫暖的瞬間,一幅幅壯美的畫卷。
記者:張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