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革命老區“激活”“用活”紅色文化資源 賦能鄉村振興
中新網長沙4月28日電 (記者 唐小晴)紅色資源的珍貴價值,不僅在于它的歷史光輝,更在于它在當下依然能帶給我們思考和精神滋養。在湘贛邊革命老區,“沉睡”的紅色文化資源被“激活”“用活”,賦能鄉村振興,紅色熱土跑出了發展“加速度”。
革命老區“激活”“用活”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菩∏?攝激活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旅小鎮”
湖南瀏陽文家市鎮是“秋收起義”會師圣地,留有大批紅色遺址、古民居建筑群、軍事遺址。“工農兵團結起來實行武裝暴動”“工農武裝起來組織工人糾察隊”......在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內紅軍標語走廊,一條條革命標語依稀可辨。
如何讓深厚紅色文化發揮最大價值?文家市鎮在保護、升級、提質基礎上,將紅色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光與體驗結合,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大力發展紅色研培、紅色文創和紅色鄉村建設,走出一條以紅色文旅帶動鄉村振興新路徑。
“緊抓紅色研培新興市場,我們引進專業公司,使紅旅項目高效運營。其中,國資平臺公司瀏發集團入駐紅旅營研學基地投入運營以來,年均接待2萬多人次參加研學?!蔽募沂墟傸h委書記江敦明介紹,該鎮還嘗試“非遺+旅游”“非遺+研學”等跨界融合新模式。
紅色資源被激活,昔日“沉寂”的農村“蘇醒”了。通過構建研學、民宿、休閑、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發展體系,文家市村壯大了集體經濟。
文家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伯平介紹,通過“館、鎮、企、村”合作,村里建起紅旅營研學基地等延伸產業鏈,開設紅色教育、國防教育等特色課程,豐富文旅業態?!巴恋亓鬓D、經營實體、項目分紅,集體經濟‘蛋糕’越做越大。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40萬元?!?/p>
獲評“湖南省首批特色文旅小鎮”的文家市,紅色文創也如火如荼。農產品搭上紅色IP,自文創產品開發入市以來,帶動農民增收百余萬元。
“文旅人氣帶動農產品銷售。緊扣‘紅色文旅小鎮’建設,結合鄉村振興,建設鄉村研學實踐基地,創新推廣‘紅色教育在館內、軍事訓練在營地、勞動實踐在田間、吃飯住宿在農家’的紅色研學模式,引導研學課堂辦到美麗鄉村、田間地頭?!苯孛髡f。
湖南汝城沙洲村的村民利用空余時間跳廣場舞。 唐小晴 攝“半條被子”溫暖中國 紅色旅游富民興村
紅軍長征途中軍民魚水情的感人故事“半條被子”,讓地處湘南邊陲的郴州汝城沙洲村成為紅色文化傳承地。2017年,當地建設的沙洲紅色旅游景區面世,沙洲村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隨之改善,利用“綠色生態、紅色文化、古色村落”資源,打造紅色經典旅游特色鄉村,成又一處紅色旅游勝地,人均耕地不足0.7畝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朱新亮以前是個靠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的普通農民,四個兒女常年在外打工。人氣越來越旺的沙洲村,讓他嗅到商機。去年辦起農家樂,子女全部回來幫忙,純利潤約30萬元。
游客多了,今年66歲的張美英開始銷售自家水晶梨、柰李、枇杷等土特產。“年收入五六萬元,還有養老金,現在看病也能報銷……”張美英露出幸福笑容。
目前,沙洲景區已建成“半條被子”溫暖專題陳列館、民俗文化廣場、游客服務中心、中共郴州市委黨校沙洲分校等多個紅色景點,并通過景區環形游道對“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總衛生部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紅色經典串聯起來。
借助紅色資源強大吸引力,沙洲村蹚出一條以紅色旅游引領產業發展致富之路,成熱門紅色旅游“打卡”地,先后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及全國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已接待來自全國的政企團體、中小學生等社會各界游客443.8萬人次。
湖南汝城沙洲村成紅色旅游勝地。 唐小晴 攝革命老區文旅融合活力迸發
位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平江縣,系中國革命發祥地和中國工農紅軍搖籃之一。近年來,平江在挖掘紅色資源、打造優質紅色旅游目的地上做起大文章,將旅游發展納入全縣總體發展布局,革命老區顯現新活力。
提質改造平江起義紀念館景區、修繕中共平江縣委舊址,暢通平江起義舊址、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旅游景點與生態休閑體驗游景點線路,提升了旅游服務能力。
去年,平江縣啟動李六如故居、湘鄂贛省軍事干訓班舊址等10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利用工程建設,紅色資源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動能。
以打造李六如故居紅色旅游為契機,泊頭村進一步修繕紅十六軍駐地、羅納川故居,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還開展汨羅江“十里畫廊”文化旅游項目。 “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從‘空殼村’逆襲成脫貧示范村。”財政部駐泊頭村副書記張寧川說。
湖南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唐小晴 攝文旅融合讓老區人民吃上“旅游飯”的并非只有泊頭村。耿飚將軍故里湖南醴陵市楓林鎮隆興坳村以紅色文化為核心,將耿飚故居打造為黨性教育培訓基地、紅色旅游研學基地,年游客接待量超過15萬人次。
紅軍曾在羅霄山脈腳下的茶陵縣嚴塘鎮灣里村,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留下了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0后”講解員聶小倩介紹,這個“紅軍村”是湘贛蘇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近年深挖紅色資源,斥資2億元建設“中國·灣里紅”湘贛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園,串聯“中國·花湖谷”景區等,去年吸引游客36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580余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