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困難還能找醫生?
“學習困難”門診暑期迎來就診高峰,專家提醒要盡早識別背后的原因,不要錯過最佳干預期
在一堆數字中找出特定數字、用眼睛運動來進行追蹤射擊游戲……不要以為這群小朋友在玩普通游戲,其實他們是在醫院的語言認知康復中心里,接受“學習障礙”的治療訓練。
學習有困難還能找醫生?“學渣”能否變“學霸”?開學在即,因“學習困難”到醫院的求診者顯著增加。記者為此采訪廣州多家醫院,專家建議,重視孩子的“學習困難”,要盡早識別背后的原因,家長既不要過于焦慮,也不要錯過最佳干預期,尤其是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最應警惕。
暑假“學習困難”求診增加
近年來,小朋友出現“學習困難”還可以找醫生,成為家長們關心的熱話題。尤其一到暑假,醫院里相應專科的就診量就大增。
“暑假是孩子‘學習困難’就診的高峰期,今年暑假,就有30多位孩子在我們住院治療,病區都住滿了。一般來說,在暑假前期進行初診或住院治療的會比較多,而到暑假快要結束時,復診的人數也會明顯增多,因為要為開學做準備。”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心理行為醫學科二區負責人溫友祿告訴記者,該院去年4月份開設了“學習困難門診”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不少家長只要發現孩子學習有“困難”,就會帶著孩子來做評估。
據了解,近年來,廣州多家醫院開設了“學習困難門診”“學習障礙門診”等專科。開設“學習障礙門診”已一年多的廣東省中醫院語言認知康復中心主任楊海芳表示,在門診中她發現,許多家長在初診時常常表現得十分焦慮、擔憂,很多人對于孩子的“學習困難”可能已經感到精疲力盡,曾嘗試過很多方法卻未見效果,最后到醫院進行專業評估排查后,才發現是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或學習障礙。
智力正常考試卻只有20多分
“我的孩子智商130,編程也很厲害,但一到考試,語數英三科都只有20多分,這是為什么?”這是一位現實中家長的疑問。楊海芳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學習障礙案例,現實生活中經常令許多家長感到困惑。如果沒有專業評估,家長往往會不得要領,為何孩子智力正常,也無情緒方面的障礙和家庭方面的教育問題,卻在學習上出現了顯著困難,在“學霸”和“學渣”之間“反復橫跳”。
要找出孩子的“學習困難”背后原因,專科醫生會根據臨床問診、專業量表、各項專業檢查等進行專業評估。通常在排除了精神發育遲滯(即智力低下)和孤獨癥后,最常見的兩種狀況,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的“多動癥”)和學習障礙(俗稱的“讀寫障礙”)。
“近年來多動癥已經受到家長們的關注。在我的日常門診中,有近半是多動癥孩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兒少科病區主任程道猛介紹,目前被主流學界認可的數據,是北京安定醫院鄭毅教授牽頭的一項流調,結果顯示在6-16歲的學齡期孩子中,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的患病率是6.4%。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學習障礙。程道猛表示,學習障礙并不少見,但很多家長誤以為是多動癥,認為是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的,往往造成延誤診治。
楊海芳表示,學習障礙往往是智力正常的青少年兒童,在閱讀、書寫、拼字、語言、計算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障礙。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大約有65%需要視覺支持,30%是需要聽覺支持,5%與運動技能相關。因此,視知覺能力發育落后是最突出的問題。
學習障礙需要專科醫生針對不同孩子的狀況制定個性化方案,一般可能需要2-3年的系統性干預。不過,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而是通過一些特別設計的小游戲來進行,因此頗受孩子歡迎。例如眼球運動控制訓練,就是利用視覺追蹤儀器,讓小朋友訓練控制眼球運動,用“眼神”去追蹤屏幕上的車沿特定曲線行走。
“學習困難”有最佳干預期
不同的“學習困難”問題,背后可能涉及不同病種,都有不同的最佳干預期。但總體來說,盡早識別非常重要。
溫友祿表示,兒童的精神發育遲滯和孤獨癥(俗稱“自閉癥”),一般2歲到5歲是最佳干預窗口期。所以在早教的幼兒園時期,就應重視觀察識別。
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的兒童,一般是6-8歲上小學一年級時來就診的較多,因為到了小學就容易被老師發現,孩子經常不遵守課堂紀律,注意力不集中,與同學容易有沖突。此時家長應該重視老師的相關建議,不要諱疾忌醫。治療控制良好的話,并不會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與學習。
對于學習障礙,楊海芳表示,如果家長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現孩子與同齡人相比在某些方面遲緩滯后太多,就可以到醫院進行專業評估。最佳干預時期為學齡前到小學一年級階段。
楊海芳提醒,當家長發現孩子閱讀速度很慢,經常會漏字、串行,總是把例如b與d、u與n這樣相近的字認錯,或是在學習跑步游泳時能力很強,但學一些對視覺判斷要求較高的羽毛球、網球等運動,就變得笨手笨腳時,家長就應該警惕有可能是視知覺發育出現了問題,有可能造成學習障礙,應盡早進行專業評估和測試。
家校合作有助及早發現治療
幼兒園和小學作為孩子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與之朝夕相處的老師及時發現,顯得尤為重要。
育才幼兒院二院院長蔡曉冰表示,相比二十幾年前整院一兩例的數量,現在平均到每個班級就會有一兩個。天河區昌樂小學校長鄭蕙也表示學生會有自閉癥、狂躁癥以及精神發育遲滯的現象,這些都會對學習造成一定影響。“多發于低年級學生,隨著家長逐漸重視并進行治療,到了高年級情況會有好轉。”鄭蕙說。
由于癥狀多在學齡前已出現,老師會如何進行識別和篩查?“最基礎的是觀察。”鄭蕙表示,昌樂小學每年都會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初步觀察,學校配有心理老師,與班級老師形成良好聯動,一旦發現有類似癥狀的孩子會進行初步干預,并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蔡曉冰老師則表示,幼兒園老師有著豐富的經驗,且“通過橫縱對比,往往比家長更加敏感。”據她介紹,育才幼兒院二院會為有類似癥狀的孩子提供感官統合訓練,同時配合沙盤游戲進行初步調整。
不過,在治療干預上,學校無法承擔醫療機構的功能。蔡曉冰表示:“諸如閱讀障礙、多動癥的孩子需要專業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治療,這些在幼兒園內是無法實現的。”鄭蕙則建議家長在老師提醒后,應及時帶孩子就診,并給予孩子包容、寬松的氛圍,避免出現焦慮、溺愛等情況。
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