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貴州六盤水8月27日電 題:特寫:品美食、穿服飾、跳竹竿舞 兩岸媒體人走近彝族民俗
作者 劉玥晴
“為什么女生們戴的帽子有兩種?”“喝攔門酒時有什么講究?”“這個竹竿舞是怎么跳的?”......看著眼前各式各樣的彝族民俗文化活動,兩岸媒體記者充滿好奇,紛紛向當地彝族民眾提問。
跟隨“兩岸媒體多彩貴州行——奮進‘十四五’ 走進六盤水”活動,兩岸媒體記者27日來到六盤水市海坪彝族風情小鎮和千戶彝寨。
剛步入小鎮,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吳泓勛便被攔門酒“攔”在了大門外。當地彝族民眾吆喝著:“先喝3碗才能進!”而且,客人不能用手碰酒碗,要飲彝族姑娘手中端著的碗里的酒。大口喝完3碗酒后,吳泓勛被彝族民眾熱烈歡迎、簇擁著進了小鎮。
“酸酸甜甜的,很像臺灣小米酒,口感很好”,吳泓勛告訴中新社記者,他感覺酒的度數不高,“喝起來很開心,很適合用來迎賓”。
穿過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彝族小樓,在小鎮廣場上,記者們見到幾位彝族婦女正在制作糍粑。看著她們熟練地打糯米、揉米團、包餡料、裹豆粉,吳泓勛躍躍欲試。他拿起糍粑杵,抬起胳膊再重重落下,不斷用力敲打已經煮熟的糯米。緊接著,彝族婦女用他打好的糯米制作了糍粑。
品嘗著自己付出勞動的美食,吳泓勛笑著說道:“吃起來有點像臺灣麻薯,黏黏的,芝麻餡好香。”身為客家人的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黃圓媛也表示,在彝族糍粑中吃出了熟悉的家鄉味道。
隨后,黃圓媛身著綠色彝族服飾、臺灣媒體TVBS電視臺記者陳相如身著藍色彝族服飾,出現在大家面前。“好漂亮喲”,她們得到了當地彝族同胞的夸贊,許多記者也將拍攝設備對準了她們。
“布料很厚實,所以穿著有些沉。”黃圓媛還向當地彝族民眾了解到,彝族女性因是否婚嫁而佩戴不同樣式的帽子。
陳相如則一直在欣賞衣服上的花紋。“聽說這是杜鵑花的紋路”,她滿意地將自己身穿彝族服飾的照片發給了島內的朋友,“他們說這身衣服顯得我身材更好了”。
突然,大家的注意力被一陣竹竿碰撞的響聲吸引。原來是彝族姑娘正在跳竹竿舞。兩岸媒體記者都躍躍欲試,開始跟著節奏在一旁練習舞步。
因跟不上節奏而被竹竿夾到腳的黃圓媛和陳相如說:“看著簡單,但實際上對節奏感要求很高。”但她們經過彝族姑娘們手把手教學,漸漸如魚得水起來。小鎮廣場充滿了歡歌笑語。
當日活動在參觀彝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后落下帷幕。陳相如表示玩得很盡興,“深入了解了彝族人的生活和傳統習俗,很有趣,希望以后還能有機會參與類似的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