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8月29日電 (楊大勇)“截至7月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893萬戶,同比增長8.8%,居中部六省第一位。”8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孫守剛在中共河南省委舉行的“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河南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大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家是“用腳投票”。河南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到底“抓”了什么?“放”了什么?達到了什么效果?
近年來,河南“放管服”改革在提法上加了一個“效”字,“放管服效”,辦事提效率,改革強效能,服務增效益。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大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以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為目標要求,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堅持‘放’,堅持刀刃向內,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孫守剛介紹,堅持向市場主體放權,對市場能夠自我調節的事項,一律不再審批。2012年以來,先后10次精簡審批事項,對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予以取消。堅持向基層放權,對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實施層級且基層有實際需求的事項,能放盡放。2021年9月,河南省縣域經濟“三項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放權賦能。
當然,該省的簡政不是減責,放權不是放任。在持續簡政放權的同時,不斷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由嚴進寬管轉向寬進嚴管。
河南優化營商環境聚焦“服”,堅持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需求,把市場主體的感受作為第一感受。把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放管服效”改革的抓手平臺,大力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場所基本實現全覆蓋。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只進一門、只跑一次或一次不跑,就是讓企業和群眾感受到“辦事不求人”。
河南在優化營商環境和政務附上“抓”的不僅僅是“服”,還致力“效”,強化“評”。在“效”上,大力壓縮辦事時限,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壓縮70%以上,零跑動、不見面審批事項超過86%,全省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不見面審批,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至60個工作日以內,各類開發區實行承諾制的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不超過40個工作日。
在“評”上,河南省在全國較早開展省級營商環境評價、并率先將評價范圍擴展至所有縣(市、區)的省份之一,全省營商環境評價得分實現三連升。我們堅持以評促改,高質量開展專項整改,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登記財產、政府采購、獲得用水、獲得用氣等6個指標成為優勢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孫守剛介紹,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堅持標準引領、數字賦能,加強平臺、隊伍和機制建設,持續打造高水平一流營商環境,讓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新標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