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天津開幕。大會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網絡強國建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此后又相繼提出了“推動網絡空間實現平等尊重、創新發展、開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標”“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等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為推動全球互聯網更好發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互聯網治理體系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網絡空間的具體體現和運用。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傳播,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互聯網給人類社會發展所注入的新活力、帶來的新動能以及新機遇等,這些新機遇、新動能需要并且應當由國際社會共享;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網絡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新問題,這些新挑戰、新問題既是共通的,也具有地域性,需要國際社會運用聯合國框架等共同應對——既需要創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共建共享機制,也需要反對各種形式的網絡霸權。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及其相關應用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其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形成的新挑戰而提出的。在互聯網全面改變信息傳播方式、重塑人們行為方式、重構社會關系模式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新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等,是全球億萬網民共同面臨的常新、常變的任務。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逐步轉入民用。由互聯網快速發展引發的問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人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適應互聯網帶來的有形或無形的變化。同時,人類社會總體上又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作為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物理層、代碼層的共享和全球互聯網基礎資源的公平分配問題;全球互聯網的發展、普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問題;消除信息鴻溝和促進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在公共事務尤其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問題;等等。這是在全球范圍內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動因,也是在已有體制、機制框架內共同探討解決方案的客觀需要。
這種客觀需要是促進世界各國開展不同形式合作的原動力,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基礎。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世界各國要想在這種情況下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共同享受發展帶來的利益和機會,就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網絡空間是與全球物理空間相對應的虛擬空間,與其有著密切的關聯,互聯網技術已經并且繼續將二者緊密地整合在一起。當今世界日益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有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才能為不同國家的人民共同建設好、利用好網絡空間開辟更多的可能性,才能為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探索出更好的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的良方。
其次,互聯網引發了信息傳播革命,帶來了新信息傳播格局基礎上的權力格局的重構。在這一過程中,變化成為常態,已經并且繼續引發先發國家與后發國家、既有秩序與不斷形成的新秩序、傳統行為方式與不斷變化的新行為方式之間的沖突、博弈與平衡。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在互聯網推動社會發展節奏不斷加快情況下保持健康發展、平衡發展的現實需求,是主權國家始終保持發展主動權、發展協同性以及發展平衡性的內在需要。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反復證明:只有社會成員追求發展變革的觀念、行為方式與現有體制機制保持平衡、理性和建設性互動,才能保證社會發展的基本秩序與安全可持續。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工具,比以往的任何大眾傳播媒介都更能推動社會快速前進,也更容易讓人們產生快速改變社會現狀的想法。
建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有著明確的問題意識和具體的目標指向,既是對全球互聯網發展歷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制度問題、實踐問題的深入思考,也是對已經存在于國際社會、存在于網絡空間的問題與挑戰提出的中國方案;既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在解決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的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經驗積累,也是對中國政府和人民豐富的互聯網治理經驗的升華。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抵御個別國家利用互聯網謀求全球霸權、過分攫取全球互聯網權益的需要,是打破個別國家利用先發優勢加固不平衡的網絡空間治理格局、攜手創造人類更加美好未來的需要,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而引發的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的需要。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就是希望同國際社會一道,尊重網絡主權,發揮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總而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方法論意義和價值,是中國向全球提供的治理互聯網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王四新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