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8月31日電 (記者 張添福)從牧民攝影師到拉面師傅,從“天空之鏡”到班彥村、長江源村、果洛藏貢麻村……在8月31日舉行的中共青海省委“中國這十年·青海”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信長星新聞發布辭見“微”知“著”。
牧民們拍攝的是動物,展示的是生態,是對自然的熱愛
“不知記者朋友注意到沒有,近年來,我省在國際野生生物攝影領域頻頻獲獎,出自農牧民之手的生態攝影展也在國內多地舉辦。為什么?”信長星發問。
他進而回答,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生態管護員可以在巡護途中拍攝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隨著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野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當然,這也得益于攝影家們的高超攝影藝術,還有他們對民間攝影愛好者的培養,使昔日的牧民也走進了藝術的殿堂。
“牧民們拍攝的是動物,展示的是生態,是對自然的熱愛。”信長星表示。
信長星繼續說,“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日益深入人心,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行動越來越堅定自覺。我們將當好“中華水塔”守護人,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頭責任,體現干流擔當,作出江源貢獻。
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國家的戰略資源
“大家都知道青海有‘天空之鏡’,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信長星說,在游客眼中,鹽湖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在企業家眼里,鹽湖則是極為寶貴的稀缺資源。
“青海是資源大省,我們小時候學地理就知道,柴達木是祖國的‘聚寶盆’。”信長星說,十年來,青海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產業“四地”建設為牽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十年來經濟總量年均增長7%,轉型發展導向更加鮮明,高質量發展之路越來越寬廣。
信長星表示,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國家的戰略資源。這十年,我們瞄準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目標,推動鹽湖資源產業鏈不斷壯大,基本建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2021年全省鹽湖產業產值達332億元,同比增長46%。
信長星介紹,青海高純氧化鎂/晶體材料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成功研發新型鎂基超穩礦化/土壤修復材料并建成國內首條生產線,有效保障綠色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汽車領域有句話,‘誰擁有新能源汽車,誰就擁有汽車工業的未來’。”信長星介紹,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全國1/3的鋰電池出自青海。鉀肥是糧食的糧食,青海生產的鉀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圖為中共青海省委“中國這十年·青海”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 馬銘言 攝3個村的發展變化,是青海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貧困率曾高達56%的互助縣班彥村,告別了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親難,現在是新村新貌新生活;格爾木市長江源村,徹底告別燒牛羊糞和煤炭的時代,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正一一變為現實,村民們鉚足了勁,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信長星在發布會上表示,這3個村的發展變化,是青海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也是青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寫照。
信長星說,通過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在對口援青力量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大力幫扶下,青海打贏了這場硬仗中的硬仗,提前一年實現全省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全部摘帽、162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青海的“拉面產業”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典范
“人們形象地說,是漢族、土族群眾種的小麥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眾養的牦牛熬成了鮮湯,撒拉族群眾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調料,回族群眾用雙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信長星引用青海當地民眾的話說。
信長星介紹,依靠拉面產業,青海近20萬各族群眾走出深山大溝,走向國內外337個城市,開了近3萬家拉面店創業就業,與當地群眾深度相融、和諧相處,不僅用“一碗拉面”創造了一個百億元的產業,也唱響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合唱。
“青海不斷拓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路徑,打造‘指尖上的青繡’‘舌尖上的拉面’等民族團結創建品牌。”信長星說,青海的“拉面產業”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典范。
信長星表示,在新的征程上,我們將不斷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就,建設綠色發展、生態友好、創新開放、文明和諧、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現代化新青海,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