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羅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獨特的地質體,在生態和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以揭示珊瑚礁的形成過程和發育模式為主要科學目標之一,2017年在南沙群島實施完成“南科一井”科學鉆探。該井是南海南部第一口穿透礁體的全取芯科學深鉆,總進尺2020.2米,取芯率達到91%,是目前世界島礁全取芯深度最大的科學鉆井。近日,該團隊在“南科一井”島礁發育演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學術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和《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地球表面》上發表。
研究綜合南沙美濟環礁“南科一井”樣品的鍶、碳、氧同位素以及礦物學、微體古生物學、元素測試數據,分析探討了美濟環礁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將該珊瑚島礁的演化劃分為多個階段,提出整個珊瑚島礁的發育過程可用階段性侵蝕-沉積模式來解釋。研究表明,熱帶地區的許多珊瑚礁可能不會長期持續繁榮生長,發育過程中沉積間斷較頻繁出現甚至有時可能持續數個百萬年。
針對第四紀以來的珊瑚礁發育過程,研究對美濟環礁上新世晚期以來的發育過程展開數值模擬研究,重建了礁體地層的沉積過程和潟湖的演變過程。研究表明,環礁的形成是因暴露時期的空間差異性巖溶而致的中間低、周緣高的地形,而非珊瑚和珊瑚礁在平臺周緣的優先生長。潟湖內接近海平面的點礁的形成,是基于珊瑚和珊瑚礁在潟湖內地形高點之上的優先生長。該研究為全球環礁成因提供了新認識。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