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報記者 李騰飛 報道】近日,由中華職教社編撰的《中華職業教育發展評價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出爐。如何更深刻理解中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新聞》報與中華職教社聯合推出系列報道,探索新職業教育未來發展之路。本期關注職業教育如何高質量發展,為何職業教育發展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
2020年,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在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這是中國首家螺螄粉產業學院,計劃每屆培養學生約500名。圖為簽約暨掛牌儀式。(中新社記者 朱柳融 攝)職業教育 “頂天”更要“立地”
“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傾向工業、城鎮服務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涉農教師、涉農專業、涉農課程、涉農實訓平臺很少。”這是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在一次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以來,中國職業教育走上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很多職業院校開啟了對標世界一流、深化辦學體制機制的改革。但同時,職業教育界彌漫著追求升本、升格,追求各種高顯示度的項目、指標、成果的氛圍。
有學者指出,中國職業教育既需要“高精尖”的職業院校來“頂天”,也需要一大批扎根在西部、扎根在革命老區、扎根在鄉村振興一線的職業院校來“立地”。
針對這種現象,《報告》也提出,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要面向合適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既要有適應高端產業的高水平服務,也需要有面向欠發達地區社會發展的適應性服務,而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大上。
有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中職涉農專業(農林牧漁類)招生數雖然基本穩定,但畢業生數卻由2016年的39.15萬人,漸次降低到2020年的23.70萬人,五年間絕對數減少了15.45萬人,下降了39.46%;同期涉農專業在校生數也由2016年的89.81萬人,下降到2020年的66.40萬人,下降了23.41萬人,下降了26.07%。
真正想報考涉農專業學生少,學習動力不足;涉農企業參與意識淡薄等系列原因,使涉農職業教育面臨招生難、發展不穩定、涉農企業參與力不足三大實際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曾在調研中發現,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同樣存在投入不足和產教融合動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導致職業院校普遍辦學條件差、水平低,畢業生技能素質不高,服務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能力不強。
讓培養的學生“用的上、留得住”
如何破解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讓農村職教“精準扶貧”?
《中國教育報》曾撰文認為,專業設置“接地氣”,可讓企業看到“有人可用”的希望,也讓學生看到“有業可就”的奔頭。要讓畢業生愿意在本地就業,而不是一味“東南飛”“向城市”。
去年5月,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寶雞市面皮行業協會共同成立“寶雞搟面皮產業學院”引發各界關注。
作為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寶雞搟面皮是寶雞市重點打造的一張城市名片。據了解,2020年寶雞搟面皮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50億元。同年,寶雞市政府出臺《寶雞搟面皮品牌建設實施方案》,目標劍指百億級產業。
2020年6月,全國首家螺螄粉產業學院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迅速登上熱搜。
螺螄粉作為廣西柳州的地方特色小吃,經由互聯網廣泛傳播,已成為網紅美食。2019年,螺螄粉為柳州創造產值70億元。職業院校開設螺螄粉學院,有助于實現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與市場無縫對接,助力相關行業產業化、規范化。
事實上,在更早的2019年,潛江首屆“小龍蝦學院”學生畢業,被提前預定起薪過萬的新聞也引發熱議。
搟面皮、螺螄粉、小龍蝦……這些看上去并不高大上小生意,卻支撐起一片大市場,也為當地職業教育發展指引了方向。正如《報告》中提到,能夠根據地方發展需要培育出當地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的技能人才,實現充分就業才是高質量的職業教育。
“巴渝大嫂”是“職業教育接地氣”的典范。西部職教發展的一個有力證明。 “巴渝大嫂”家政隨三峽移民而起,是解決三峽庫區城鄉婦女移民就業的一張名片,2013年,被中華職業教育社遴選為溫暖工程公益項目,予以支持資助,主要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社會急缺的家務、養老、育嬰、護理、管家服務等人才。自2013年以來,累計培訓1.7萬余人。接受培訓的學員就業率超過90%。
專家觀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職業教育不排斥追求高大上,也應該有一部分高大上的學校和專業。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高大上,甚至整個戰線都把追求高大上作為高質量的唯一目標,這就值得商榷。
準確理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這實際上是一個高質量發展觀的問題,涉及什么是職業教育的高質量、誰來認定評價職業教育的高質量。針對這些疑問,教育部行指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彭振宇撰文指出,準確理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樹立“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質量觀念。
【不能只關注頭部,忽略了全局】
目前,全國大約有1.15萬所職業院校,在校生2900余萬人,還有數以萬計的職業培訓機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在這樣一個龐大的體量中,處于頭部的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實際上占比并不大。作為一種面向人人、服務就業、面向產業一線的兜底教育,我們不能只關注少部分頭部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少數技能精英,跟隨普通教育的腳步辦職業教育,亦步亦趨。
要樹立大職業教育觀,將更多的優惠政策、更多的目光、更多的投入,照顧到職業教育的全部和全體,特別是那些經濟欠發達、各種條件環境比較差的老少邊窮地區,要讓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和學生都感受到政策的溫度和正確的導向,有歸屬感、榮譽感和成就感,共享改革成果和政策紅利。要建立和形成一種惠及職業教育全部和全體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要經常追問政策效能和社會效用,真正突出和體現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
【重視第三方評價 群眾會用腳投票】
職業教育辦得好不好?質量高不高?到底誰說了算?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院校自己說(第一方評價)、主辦者說(第二方評價)、別人說(第三方評價)。
自己說自己好,當然最容易,但是免不了有自嗨之譏。主辦者說自己好,似乎也屬于理所應當。某種意義上,屬于第一方評價的延續,“自家的孩子自己夸”,否則就有管理不當的嫌疑。唯有別人說好,特別是很多人都說好的情況下,不太容易被懷疑。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用腳投票。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職業教育一定要避免自說自話,要用更有力、更有效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很棒的。
第三方評價需要得到更多重視。需要強調的是:筆者這樣說并非要用一方評價來否定另一方評價的作用和價值,而是認為三方評價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互補并行的關系。要建立一種開放、多元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敦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美譽度,辦出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一把尺子衡量不了所有學校】
職業教育具有辦學主體、生源結構、辦學形式、出口走向等方面的多元性、靈活性特點。因此,試圖用一把尺子、一種評價模式、一種評價標準去衡量所有學校、所有學生的做法本身就是欠科學的。有時候甚至是荒謬的,用繡花的標準要求張飛,用拳師的標準去要求林黛玉怎么行?
事實表明,并不是所有學校都適合升本,也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去讀人工智能、數字化、增材制造等需要較高知識技能基礎的專業。
國際比較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和社會也并不是大學或大學生越多越好。關鍵是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各個不同階段,各行各業都能夠有足夠多且合適的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發展需要。因此,我們需要樹立“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質量觀念,各級各類學校都可以辦出高質量,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適合自己的成長渠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