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9月10日電 (劉玉桃)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何為師者?”《視野》雜志全國主題征文大賽頒獎典禮在蘭州舉行,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在此次大賽來稿中,展現出眾多豐富鮮活的師者形象:有充滿智慧與熱情的詩人,有能給教材挑毛病的化學教授,有為了讓學生上大學來回奔波的班主任,有一直勤勤懇懇的鄉村民辦教師等。”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包國憲說。
本屆大賽自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正式啟動,吸引眾多學校師生、寫作愛好者、作家、學者、媒體人參與。截至8月15日,共收到國內外來稿6546篇,歷經初選、復選、終選,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50名。
圖為獲獎者分享寫作心得。 劉玉桃 攝包國憲表示,回看這次作文大賽的來稿,老師打動學生的,不僅僅是教學能力,更多是那一個個具體的人格,比如讓魯迅一直牽掛的藤野先生,讓汪曾祺難以忘懷的沈從文,以及讓梁實秋又愛又恨的“徐老虎”等。
本次獲獎作品經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西北師大傳媒學院院長徐兆壽、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徐則臣等9位權威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隊,從思想性、藝術性等方面認真評定最終評選出。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對“何為師者?”這一問題的經典回答。在知識經濟如此繁盛的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老師?包國憲說,此次大賽來稿,大家都在真切而自然地表達著各自的師生情誼,以及對“何為師者”這一主題具體而微的思考。參賽者中,也有為數不少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更有問題意識,坦誠地訴說工作中的諸多困惑,以及處理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時的百般無奈。
圖為頒獎典禮現場。 劉玉桃 攝“老師和學生之間,并不只是知識、技能的教授與習得,還存在著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感應、顧盼、交互與悲憫。用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包國憲說。
《視野》雜志已成立25周年。2001年《視野》雜志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命名為“雙效期刊”,2005年榮膺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獎”,2018年被評為“中國最美期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