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9月15日電 (吳允杰)“弘揚圓锳文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于深化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交往具有重要意義。”福建寧德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程樹平15日如是表示。
圓锳法師(1878年-1953年),曾講經于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和臺灣等地,遠及南洋;抗日戰爭時期,組織僧侶救護隊,興辦難民收容行,趕赴南洋募資援助抗戰。圓锳法師提倡的“大慈悲、大無畏、大無我”精神,對東南亞和臺港澳的佛教界產生深遠影響,目前仍薪火相傳、法脈興隆。
寧德市政協委員就弘揚圓锳文化交流探討。 吳允杰 攝千年古剎——古田縣極樂寺,是圓锳法師在家鄉唯一中興的一所道場。 呂巧琴 攝程樹平說,臺灣地區有不少圓锳法師的高徒傳承,他們與寧德在佛教傳承上同根同源,是促進海峽兩岸加強交流交往的重要助力。
當天,寧德市政協召開“關于進一步弘揚圓锳文化增進‘五個認同’的建議”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提案承辦單位、與會委員及宗教界人士圍繞協商議題,建言獻策。
寧德市政協常委、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賢志認為,各部門應加大對古田縣政策幫扶,推動古田縣文化、旅游、宗教等方面的發展,打造極樂寺圓锳文化帶與周邊各項設施,將圓锳文化結合文旅等多方面發展,讓前往了解圓锳文化的人群不再只局限于宗教人士,提升圓锳文化的影響力。
寧德市政協委員、古田極樂寺住持釋定空建議,要形成弘揚圓锳文化的合力,更好更快地解決用地、設施建設、文化宣傳等方面資金問題。
今年的寧德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呂巧琴等寧德市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提案《關于進一步弘揚圓锳文化、增進“五個認同”的建議》,提出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持續舉辦形式多樣活動、重續“一帶一路”法緣、促進海峽兩岸同胞團結等建議。
“圓锳法師是展現中國佛教影響世界的開拓性歷程的一位代表,可以說,圓锳法師出生于寧德,卻屬于閩臺,屬于中國,屬于世界。”呂巧琴說,應充分發揮圓锳法師佛緣優勢,推進佛教中國化、兩岸融合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發展。
極樂寺始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1932年毀于戰火,1937年經圓锳法師募緣重建。 呂巧琴 攝圓锳故居位于古田縣平湖鎮端上村,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屬明代樣式二層結構。 呂巧琴 攝座談會上,提案承辦單位各抒己見,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建議及措施。如:寧德市民宗局提出提升圓锳文化品牌創建,協同陳靖姑文化等品牌一起完善“兩岸一家親”名片;寧德市委臺港澳辦提出開展兩岸佛教界聯誼機制建設,深化兩岸圓锳文化交流;寧德市文旅局提出推薦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造端上村金牌旅游村。
作為圓锳法師的出生地,古田縣2019年起投入3000萬元開展圓锳故里開發項目,推進圓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籌劃圓锳文化帶建設;編輯出版《古田名人——圓锳大師研究》、發行《圓锳》史料專輯等,深挖圓锳文化內涵。
古田還將推進圓锳文化帶建設,籌劃舉辦圓锳法師誕辰145周年暨圓寂70周年紀念活動;積極搭建海內外佛教界聯誼平臺,大力開展海內外佛教界聯誼機制的建設。
古田縣副縣長王留一表示,將以辦理此次提案為契機,充分吸收本次座談會的意見建議,提升圓锳文化對海內外佛教界的影響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