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6日電 應急管理部16日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應急管理部科信司司長魏平巖在會上介紹,我國高危行業企業實現聯網監測,在危化品行業,基本實現了重大危險源企業聯網監測全覆蓋,重點接入了44萬個監測點位數據,成為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重要示范應用。
魏平巖介紹,新時代背景下,應急管理部將信息化深度融入安全生產工作,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動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現全國高危行業企業聯網監測。在危化品行業,基本實現了重大危險源企業聯網監測全覆蓋,重點接入了44萬個監測點位數據,成為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重要示范應用。在煤礦行業,實現了全國正常生產和建設礦井聯網監測,接入了60余萬個傳感器數據,以及井下作業人員點位和視頻監控圖像。在非煤礦山行業,實現了全國頭頂庫、在用三等及以上尾礦庫聯網,具備了企業風險分析和區域風險研判能力。此外,還在積極推進粉塵涉爆企業監測聯網工作。
二是構建安全生產“智慧監管”模式。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合作開展高危行業企業用電大數據分析,實現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萬家生產型危化品企業、煤礦等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電力監測,通過異常用電數據可以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利用煤礦監測預警大數據對超限報警及單班超員等情況進行分析,為及時發現違規行為提供了新手段。利用手機通信大數據開展煤礦非法盜采事件分析,實現了全國關停煤礦監測全覆蓋,對違法組織煤礦生產的行為形成了威懾。此外,還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確定了全國化學品儲罐集中區、連片區,推動形成了線上衛星識別、線下專項核查的精準監管模式。
三是“互聯網+”賦能安全生產執法。建成并在全國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系統,建立了全國重點行業領域企業基礎數據臺賬,實現了全國安全生產執法數據接入和執法行為綜合分析,初步具備了全國執法態勢分析能力。智能執法輔助工具可自動識別危化、工貿等30余類重點工藝、關鍵設備問題隱患,解決了以前執法檢查查不出問題的難題。系統實現全國執法檢查清單共享共用和執法文書全流程電子化,制作成套文書的時間大幅縮短,規范了執法行為,提高了執法效率。
四是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印發《“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聯合工信部、國資委在國家管網、中國石化開展油氣管道及危化行業試點建設。會同工信部等部委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全面推進企業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換崗”工作。會同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圍繞礦山、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等16個關鍵領域開展安全應急裝備應用試點示范。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開展首批智能化煤礦示范建設,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00余個。
五是強化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推動應急管理專業科研單位建設,與相關部門聯合共建應急管理部國家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國家城市安全發展科技研究院(基地),建立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體系,牽頭向科技部申報立項安全生產領域重點專項項目,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先進裝備研發,推動安全生產領域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為安全生產工作提供科技支撐服務。
魏平巖表示,下一步,應急管理部將印發“十四五”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領域4個專項規劃,對安全生產科技信息化工作進行全面布局,重點構建國家“智慧應急大腦”,全面匯聚全國各部門信息資源和生產安全事故風險信息,深化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成果應用,加速提升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監管執法和綜合態勢分析能力,以科技信息化推動安全生產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