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穿梭于秦嶺群山之中,沿線山脈草木葳蕤,綠意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從延安市安塞區南溝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園的觀景平臺遠眺,遠山起伏,植被茂盛,翻起重重綠浪;
漫步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池塘里荷葉亭亭玉立,水鳥掠過水面,蕩開層層漣漪;
秋日行走三秦大地,藍天、白云、青山、碧水,所到之處皆是風景。
近年來,陜西著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在地處陜西最北部的榆林市,北部是毛烏素沙漠,南部是黃土高原,曾常年面臨風蝕沙化、水土流失、生態脆弱等問題。“北治沙、南治土”,榆林幾代人與風沙和黃土頑強抗爭。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介紹:“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林木保存面積2360萬畝,林木覆蓋率36%。”
過去,漢江漢中城區段屬于傳統的城市采砂河段,是一片砂石荒灘。漢中市利用砂石棄料堆砌島嶼,洼地做雨水花園,灘地做生態溪流,涉水架木制棧道。漢中市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做的就是‘柔性治水’,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如今,天漢濕地公園水清岸綠,人水和諧,成為市民的“幸福園”。
曾幾何時,延安市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南溝村一度因自然條件惡劣,風沙漫天,水土流失嚴重,群眾收入十分有限。退耕還林、溝道打壩、梁峁整地、山坡綠化,“我們南溝村村民用很多年把黃土高坡變為綠水青山,又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南溝村駐村干部張光紅指著滿山果樹,言語里盡是自豪。
從護綠增綠到致富增收,各地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成為陜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趙甲宏介紹,近年來,陜西省聚焦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目標,出臺《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完成438座小水電整治,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169個礦業權全部退出;出臺《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等,開展黃河“清河”行動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加快黃河西岸綠色廊道建設,鞏固毛烏素沙漠治理成效;出臺《陜西省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全面落實控車、減煤、禁燃、治源、抑塵、增綠措施……一項項有力舉措,推動陜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地見效。
據介紹,2022年,陜西111個國控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占96.4%,階段性消除劣Ⅴ類斷面,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良等級的面積占比提升至99.3%。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農業、林果經濟、鄉村旅游、生態康養……如今,從秦巴腹地到黃土高坡,“美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群眾端牢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陜西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一定能越擦越亮。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