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30日電 農業農村部3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強化海洋伏季休漁專項執法行動、養護近海漁業資源相關情況。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在會上表示,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因為人類多了、消費多了,捕撈多了,海洋漁業資源開始呈現出衰退趨勢。漁業管理部門相繼采取了多種措施來保護資源。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持續加大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力度。
一是優化調整伏季休漁制度,控制捕撈強度。先后多次優化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進一步延長休漁時間,促進近海漁業資源休養生息。目前,海洋伏季休漁的開始時間已經統一為每年的5月1日,北緯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開漁時間為9月1日,北緯35至26度30分之間的黃海和東海海域開漁時間為9月16日,北緯26度30分至北緯12度的東海和南海海域開漁時間為8月16日。制定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海洋捕撈“雙控”制度,將國內海洋捕撈總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海洋大中型捕撈漁船數量控制在現有的5萬艘以內,只減不增。
二是建設海洋牧場,開展增殖放流,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建設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投放人工魚礁2000余萬空立方米,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海洋物種200余億尾,有效增殖放和修復近海漁業資源。常態化開展近海漁業資源調查和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對51個海洋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摸底調查,嚴格涉漁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專題論證,嚴格組織審查涉保護區工程項目。
三是加強海洋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制修訂配套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夯實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制度基礎,發布實施斑海豹、海龜、中華白海豚等海洋旗艦物種保護行動計劃,做好罰沒、救助的海洋野生動物放歸工作。2021年以來,累計放流罰沒、救助海龜、斑海豹等物種1300多只。組織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積極參與國際履約。
劉新中表示,隨著一系列措施持續實施,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養護取得顯著成效,資源衰退趨勢得到初步緩解。據科研調查監測,近年來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量在不同年度略有波動,但總體呈現穩定態勢;有些品種還持續向好。近海漁業資源最大可持續產量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據統計,2018—2023年我國近海捕撈產量穩定在950萬噸左右,帶魚、鳀魚、鮐鯵魚、梭子蟹等主要經濟魚類捕撈產量保持穩定,鲅魚、鯧魚、魷魚等捕撈產量穩中有升,中華白海豚、斑海豹、海龜等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呈現向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