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0月15日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朱俊強當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最新發布的該空間科學規劃,將能在國際上真正唱響空間科學的中國聲音,讓中國真正屹立在空間科學強國、航天強國之林。
他指出,《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在探源方面探什么呢?就是探索宇宙的起源、空間天氣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些問題隨著空間科學衛星的應用以及科學研究的展開,不僅能夠回答人類很多的未知問題,同時也能給中國的科技進步帶來一個很強的促進和牽引作用。
10月15日,《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在北京正式發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此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朱俊強院士介紹說,中國科學院和“兩彈一星”工程從一開始就有著不解之緣,中國后來的空間科學也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組織研究。在后續發展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以及空間科學研究一系列計劃中,中國科學院都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個探月和行星探測任務中,中國科學院是最早的一批倡議者、推動者和科研任務的主要實施者之一。
在21世紀初,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發起并聯合開展的“雙星計劃”,實現了中國空間科學衛星“從0到1”的突破。201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成功研制發射“悟空”“墨子”“慧眼”“夸父一號”以及“愛因斯坦探針”等一系列科學衛星,奠定了中國空間科學快速發展的基石。
關于空間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朱俊強認為,空間科學就是對人類認知極限的一種延伸,這種對未知元素的探索,肯定會帶動各種探測手段的進步,通過技術進步,為整個航天探測活動培育新技術,這也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助推生產力發展。
“怎么樣把這些成果用好,真正服務于國民經濟活動?”朱俊強提出多項舉措:第一,跨學科大聯合。對已取得的成果進行深度挖掘,找到更多成果,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第二,需要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真正推動這些成果的應用轉化,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找到它們的“落腳點”。
第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共同形成合力,推動資本市場關注科技成果轉化。
第四,還要關注宣傳、成果推廣,整個空間科學的深度、難度還很大,要做好宣傳推廣工作,讓更多投資者和企業了解、認識這些成果,這樣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
最后,還要關注知識產權的保護,營造良好的成果轉移轉化環境。
朱俊強表示,總體來說,成果的推廣應用肯定依賴企業、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間的通力合作,來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