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 題:臺灣兒童戲劇教師蕭兆宏:教育者的滿足來自微末處
作者 張楊彬 郭雯
“可以請你幫忙保護這只小刺猬嗎?”蕭兆宏單膝跪在一位小學員面前,手里拿的硬紙板做成的“小刺猬”,是這節戲劇課的道具之一。面對這位因害羞“巋然不動”的小朋友,他不住地引導與詢問,常常一節課上完,襯衫也被汗水濕透。
來自臺中的蕭兆宏本科就讀語言學,余暇時,他就去話劇團做兼職演員。20歲出頭的他本要走向演藝之路,卻因一次在臺灣鄉村幼兒園代戲劇課的經歷轉變了職業方向。他記得,學生中一個剛經歷喪親之痛的男孩,在戲劇中找到了慰藉,“孩子說,蕭老師,就像我們排的戲,爸爸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當我抬頭向天空講話,他能聽到。”
這次經歷讓蕭兆宏真正領會戲劇之于生活的意義,也讓他正式從舞臺走上講臺,成為一名少兒戲劇教育講師。“戲劇就是模擬人生,通過體驗角色的喜怒哀樂關照自身,從而使人多做快樂的事,少做后悔的事。”
臺灣青年蕭兆宏在戲劇課上與孩子們互動。張楊彬 攝2000年初,臺灣少兒教育發展勢頭迅猛,但少子化的隱憂也逐漸顯現,這讓剛步入該行業的蕭兆宏有些迷茫。他寫書、出版、招生、上課,“朋友們好奇為何要將精力投入一個即將‘落日’的產業,從商業前景看,這不算十分理智的決策。”他對此的解釋很簡單,和孩子們在一起,發揮所長,讓他樂此不疲。
2007年,蕭兆宏從臺灣到大陸,仍是以兒童戲劇老師的身份。“臺灣的教培行業起步更早些,可以說,大陸家長的焦慮和壓力,臺灣家長也大致經歷過。”剛到大陸時,蕭兆宏發現家長對該教育培訓的接受度尚有不足,他就以語言學習“搭橋”——做兒童英語戲劇教育。“很多家長最初報名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英語,反而最后戲劇帶給孩子的改變,是令他們意想不到的。”
說起哪個孩子最讓他印象深刻,蕭兆宏沉吟半晌,從十幾年教學過的學生中選一個,的確有些困難。他記得十四年前第一所與他合作的大陸幼兒園,曾經的稚子如今已上了大學,而他們之間的聯系未曾中斷。生日時,蕭兆宏也會收到來自各地孩子的祝福。正如他所言,“教育者的滿足往往來自微末處”。
蕭兆宏如今通過與在地學校、教育機構等合作的方式,將戲劇教育推廣到更多地方,北京、上海、深圳、日照、連云港等都是他每年來往穿梭的城市。“大陸的教育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蕭兆宏說,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更多家長認可了高質量陪伴及科學養育理念,這讓戲劇教育、美育教育等成為頗具上升空間的領域。
談及未來,蕭兆宏沒有描繪出一個巨大的商業版圖,他說,教育不能用規模丈量。“穩是最快的發展。未來我就想好好做老師,好好地對待每一個相信我的學生和家長。”
“也許一次公開課能接觸50個家長和孩子,其中5個想試試看,那我們就認真教好這5個小朋友。余下的45個孩子,至少我們種下一顆戲劇教育的種子。”說罷,蕭兆宏起身去迎門口等待他的家長,又有人來咨詢報名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