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10月27日電 (記者 李佩珊)10月27日,為期30天的2024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暨寧夏非遺工坊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培訓班在寧夏大學拉開帷幕。
開班儀式現場。 于光建 攝此次研修班邀請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寧夏社會科學院、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及非遺專家授課,將對來自寧夏各地40名非遺傳承人及非遺工坊從業人員通過專題講座、實踐教學、交流創作等形式進行培訓。培訓期間,學員將系統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相關知識,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等最新研究理論成果,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此次研修班致力于在政府、學者、非遺傳承人、社會大眾等多方力量中凝聚共識,共同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科技、市場等融合的新模式,形成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強大合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和現實交匯關系中得到傳承發展,在與時俱進、不斷豐富中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
近年來,寧夏大學依托“民族學”部區合建優勢特色學科,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遺產保護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目前,已建成包括自治區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產業研發協同創新中心、自治區革命文物協調創新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文物局空間信息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基地”寧夏大學工作站等多個教學科研機構。
本次研修班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寧夏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寧夏大學主辦,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