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11月5日電 (周燕玲)“剛進行完赤水河的魚類資源監測工作,每天能打撈到二三十斤魚,其中不乏長江鱘、巖原鯉等珍稀特有魚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監測情況來看,赤水河魚類物種多樣性穩步提升,部分珍稀魚類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圖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赤水河貴州段進行魚類資源監測工作。(受訪者供圖)2024年10月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到赤水河進行監測。每到一個監測點,他們會小心地把魚打撈起來,仔細地做監測,包括魚類的種類、數量以及體長和體重等生物學指標,在筆記本上做好相關記錄后,再把魚放回河里。
流經云貴川的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唯一一條干流沒有修建大壩、維持著自然流態的大型一級支流,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生態河”“美酒河”之美譽。
圖為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境內的赤水河。中新網記者瞿宏倫 攝過去,由于過度捕撈、小水電過度開發及醬香白酒產業迅猛發展,赤水河流域面臨生態退化、河水污染、魚類減少等問題。2019年以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先后指出赤水河流域(重點仁懷市)存在“白酒產業無序發展、河道溪溝污染嚴重”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020年9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赤水河流域現場調研,指出存在“小水電過度開發導致赤水河支流生境碎片化和部分小水電生態環保措施未落實問題”。
作為魚類研究者,劉飛介紹,赤水河是眾多產漂流性卵魚類的重要產卵場,這些小水電不僅阻隔魚類洄游通道,而且造成壩下江段水量明顯減少甚至干涸,魚類適宜棲息地和產卵場大幅壓縮,部分種類因此而瀕危,有必要對這些支流的小水電進行清理整改。
2021年以來,貴州省級財政累計下達6.94億元省級補助資金用于支持赤水河流域小水電退出工作,計劃在2024年底前總共退出195座赤水河流域的小水電站。目前已退出190座,剩余5座小水電站正在有序拆除。
在赤水河流域醬香白酒產業綜合治理方面,貴州持續推動白酒產業轉型升級,清理退出白酒企業632家、填埋窖池8551個;聚焦白酒生產廢水“跑、冒、滴、漏”問題,制定出臺《貴州省醬香白酒產業污染防治規范》《仁懷市醬香白酒產業污染治理規范(試行)》,完成改造提升995家;通過實施“四改”,酒企冷卻水循環利用率超80%,每生產1噸酒減少用水超20噸。
經過整治,貴州省仁懷市白酒生產企業(作坊)數量由整治前的1925家減至868家,產值過億元酒企從22家增至32家,規模以上工業白酒總產值從582.35億元增至1039.62億元,年均增長33.61%。赤水河(遵義段)干流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恢復至40多種,水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
“目前赤水河貴州段每年能采集到的魚類有120余種,鰻鱺、胭脂魚、紅唇薄鰍等消失多年的魚類重新在赤水河出現。”劉飛說,通過對赤水河的治理,這里的魚類資源正逐步恢復,物種多樣性、種群數量、種群結構、魚類資源量、繁殖狀況均得到有效改善。
從2008年第一次與赤水河相遇至今,劉飛見證了赤水河的改變,赤水河也見證了他的成長。于他而言,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就像一場場及時雨,及時曝光了赤水河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也是一柄利劍,通過對典型問題的從嚴處理,有效震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為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保護與流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截至2024年10月底,由前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發現的問題形成的172項整改任務,貴州已完成167項、完成率達97.1%;群眾信訪舉報共8473件,已全部辦結,辦結率100%。歷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貴州的90個問題,已完成81個,完成率達90%,其余問題正在按時序推進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