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11月5日電 (劉鵬 李海珠)建立市級創新平臺近200家、省級創新平臺120余家,市科學院牽頭組建了7個創新中心和研究院,6家百億級企業都有自己的重點實驗室和中試生產線,濟源構建了富有效率的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河南濟源充分發揮其冶煉、白銀產業資源優勢,持續延鏈補鏈強鏈,促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高質量打造“愚公故里、中國銀都”品牌。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李穎 攝11月5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召開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系列主題濟源專場新聞發布會上,濟源示范區管委會主任、市長張宏義介紹“中國銀都”濟源通過創新驅動,為傳統制造業尋找“新賽道”的相關情況。
“濟源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基地、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基地。”張宏義介紹,濟源工業化水平達到70%以上,工業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在60%以上。有色、鋼鐵、化工三大傳統產業,長期以來主導著濟源的經濟,其中,鉛年產量120萬余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6%;白銀年產量5100余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0%;黃金年產量20.5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5%。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濟源這些傳統產業負重前行,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那么,濟源是如何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張宏義表示,濟源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每年拿出1.5億元獎勵資金,引導推動30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創新發展。譬如,濟鋼集團率先在全國鋼鐵行業實現優特鋼轉型,優特鋼占比75%以上;豫光集團的8大類技術標準成為行業標準;金馬集團建成了全國產能最大、全省第一座7.65米頂裝焦爐等。目前,當地規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35%以上,節能效率提高25%以上,降碳效率提高20%以上,所有規上企業均實現超低排放。
同時,圍繞8個重點產業鏈持續延鏈補鏈強鏈,濟源實施千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壯大和“十百千”企業培育提升行動,推動企業做優做精、產業做大做強。
2023年,濟源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今年前三季度工業總產值已接近1600億元。
張宏義介紹,濟源發展循環經濟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已新上28個循環經濟項目,創成國家級有色金屬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園區、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國家級綠色園區共三個國家級品牌。
2023年,濟源循環經濟產業總產值600億元以上,占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危廢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規模以上重點用水企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以上。
此外,濟源圍繞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強市轉型,實施產業類項目260余個,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60%以上。目前,以電子信息、納米材料、水處理劑、高性能合成金屬新材料、氫能綜合利用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主營業務收入超350億元。
正如濟源示范區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莊建球所言,傳統產業對濟源來說是財富而不是包袱,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濟源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