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11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 楊伏山 林永傳)中國自然資源部6日在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發布了《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王磊表示,這是中國首次以公報形式全面反映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據介紹,公報評價了中國自然生態基本國情,發布了大氣水、地表水、海水、成土母巖(質)、土壤、氣溫等自然生態背景狀況,林地、草地、濕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特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沙化、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土地損毀、海洋生態災害等生態風險狀況,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近海生態分區及特征,為分區分類、科學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基礎支撐。
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林地面積為283.7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24%、森林蓄積量194.9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內蒙古、黑龍江4個省(區)。全國耕地面積為128.6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個省(區)。
中國已完成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范圍中,養分中等及以上的土地面積197.1萬平方千米、占比超70%,有機質含量大于20克/千克的土地面積127.1萬平方千米、占比近50%,酸堿度介于6.5(含)至7.5之間的中性土地面積31.9萬平方千米、占比12%。
公報顯示,2023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至262.8萬平方千米。按侵蝕強度分,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侵蝕面積分別為172.1萬、42.3萬、18.3萬、14.5萬、15.6萬平方千米,分別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5.5%、16.1%、7%、5.5%、5.9%。與2022年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6萬平方千米,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2.6%。
公報共4.7萬余字,主要包括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國土空間自然生態評價、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行動、綠色地球中國貢獻五部分內容,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生態治理發展歷程,發布了陸海一體的自然生態基本國情,展現了生態保護修復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顯著成效,彰顯了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