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利馬11月13日電 題:在利馬唐人街尋味中國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取鍋燒油至七八成熱,倒入蝦,兩面炸至金黃,撈出控油。蒜姜爆香,蝦隨椒鹽再次入鍋,翻炒均勻,撒上蔥花裝盤。
黃廣南的雙手在鍋、勺、鏟、盤之間自如切換,嫻熟的動作下,椒鹽蝦快速出鍋。這位來自廣東茂名的廚師圓臉、健壯,尤擅粵菜,半年前從中國來到秘魯利馬,加入了當地一家“CHIFA”的后廚。
漫步在利馬的街頭,隨處可見寫有“CHIFA”的餐館,這是秘魯中餐館特有的招牌。很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的大批勞工漂洋過海,來到太平洋彼岸的秘魯。每當就餐時,華人廚師總是高喊“吃飯”。久而久之,秘魯人就把吃中餐叫做“CHIFA”。
歲月變遷,華人扎根于此,繁衍生息。如今,秘魯已經成為拉美華人移民最早、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有250萬至310萬人具有華裔血統,約占秘魯總人口的10%。大批中國人跨越山海而來,也將美食引入秘魯,為當地飲食烙下獨特的中國印記。
“吃飯”的諧音“CHIFA”已經被收入當地詞典,成為秘魯中餐館的特別“頭銜”。尤其在利馬老城區的中心廣場附近,這片拉美地區現存最為古老的唐人街,有著各式各樣的中餐廳,酒紅色的背板嵌上金黃色的字體,是當地“CHIFA”招牌的標準配色。
秘魯利馬唐人街一景。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黃廣南所在的“CHIFA”也在這里。當被問及推薦一道在秘魯必吃的中餐時,他毫不猶豫選擇——炒飯。初來乍到,這個詞是黃廣南為數不多會說的西班牙語。原來,不光CHIFA,像CHAUFA(炒飯)、WANTAN(餛飩)和KION(姜)等中文詞匯,也因為中餐廳的傳播而成為秘魯西語的日常用語。
不過,在秘魯林林總總的中餐菜肴中,的確很難有比炒飯更深得人心的美食。相較于大多數拉美國家的主食是面食和玉米,秘魯人的餐桌上總是常見香噴噴的米飯。
在當地的菜譜里,炒飯的種類繁多。米飯可以和雞肉、豬肉、牛肉、海鮮、素菜等食材一起下鍋,大火烹制、配料隨意、米飯打散,最后顆粒分明,口感綿柔。
其實,炒飯在秘魯的影響已經遠超中餐館和唐人街。很多家庭都配有一口圓底炒鍋,以便日常可以在家下廚做炒飯,甚至秘魯人還將炒飯印在郵票上。
盡管相距上萬公里,但中餐卻在時間流逝里,見證著中國和秘魯兩國飲食文化的交融。正如拉美諺語所言,“真正的朋友能夠從世界的另一頭觸及到你的心靈”。
初到利馬半年,黃廣南又是如何看待中國與秘魯的距離?
“既遠又近。”
他言簡意賅。剛出鍋的炒飯,香氣正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