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桂林11月30日電 題:探訪桂林保衛戰遺址:八百壯士浩氣長存
作者 歐惠蘭 王亞東
初冬的廣西桂林市,七星景區內的普陀山一片肅穆。博望坪上,三將軍墓、殉職紀念塔和八百壯士墓靜靜矗立,松柏與桂樹環繞,似守護著往昔的英魂。2024年11月10日,時逢桂林保衛戰80周年,記者于近日走進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
沿著山間石板路前行不久,七星巖洞口映入眼簾。巖洞內晶瑩剔透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里也是80年前桂林保衛戰中,800余名抗日將士壯烈犧牲的地方。
20世紀40年代,桂林被毀的中正橋(資料圖)。受訪者供圖據介紹,桂林保衛戰是豫湘桂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1944年10月28日,十余萬日軍對桂林發起進攻,至11月10日,桂林淪陷。守城將士在外無援兵、內無補充的情況下,面對數倍強敵,孤軍奮戰,前仆后繼,英勇抗敵。十余天的激戰,繁華的桂林城變成一片廢墟,房屋焚毀達99%。
1944年11月7日黃昏,桂林保衛戰最激烈的時候,日軍竟不顧國際公約,向撤守七星巖洞中的國民黨陸軍第31軍131師391團指揮部及部分守軍、傷病員、衛生隊官兵施放毒氣。因該團指揮所設在后巖(曾公巖)比較通風,最終除后洞口的少數官兵突圍外,800余名官兵壯烈犧牲。
2024年11月,洞口呈下沉狀的七星巖。歐惠蘭 攝《血鑄山河——桂林抗戰實錄》作者、桂林市文聯副主席(兼)鐘毅在接受采訪時介紹:“桂林保衛戰是名副其實的焦土抗戰。1945年8月,桂林光復不久,即發現七星巖中有大量中國軍人的遺骸,政府馬上組織清潔隊,經過兩個多月搜巖撿骨,總計抬出遺骸823具,合葬于普陀山博望坪,因當時沒能找到烈士的花名冊,只好稱之為:八百壯士墓。”
與八百壯士墓相鄰的三將軍殉職紀念塔,則是為紀念時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陸軍第131師師長闞維雍、陸軍第31軍參謀長呂旃蒙三位將軍,在桂林保衛戰中殉職犧牲而立。
翻閱史料,陳濟桓在一封家書上寫道:“吾無以報國,惟有五尺長軀耳,桂林存我存,桂林亡我亡,吾意已決,不成功便成仁。”闞維雍寫給妻子的信中說:“不成功便成仁,總要與日寇廝殺一切也。”呂旃蒙離別妻子時說:“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
2014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的首批全國抗日烈士名單中,闞維雍、陳濟桓、呂旃蒙三將軍榜上有名。
如今,在三將軍殉職紀念塔和八百壯士墓前,常有后人前來憑吊。一杯杯薄酒,一支支紅燭,一束束鮮花傾訴著無盡的哀思。
11月9日,抗日將領佟麟閣將軍后人佟曉冬(右五),陳蘊瑜將軍后人陳瑾(右四),趙景文將軍后人趙曉青(左五)和來自桂林、南寧的抗戰老兵后人及民眾祭奠八百壯士墓后合影。受訪者供圖2024年11月10日,桂林保衛戰80周年紀念日之際,來自北京、遼寧、海南等地的抗日將領后人、桂林保衛戰三將軍后人及抗戰老兵后人齊聚桂林,與桂林春風詩社等民間團體共800余人,在桂林七星景區華夏之光廣場舉行“重溫歷史緬懷先烈”紀念活動。
春風詩社社長李平華在接受采訪時說,人們重拾這段抗戰記憶,并不是為了渲染戰爭或仇恨,而是為了珍藏歷史,傳承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骨氣,為了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
七星景區導游班班長劉莉亦深感傳承紅色文化的重任在肩。她告訴記者,每年清明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時刻,都會有不少市民自發前來祭奠,這不僅是對英烈的緬懷,更是對歷史的銘記與反思,時刻提醒人們珍惜和平。
歲月悠悠,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將永遠銘刻在這片土地上,激勵后人砥礪前行,守護和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