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17日電 題:內蒙古兩會上 代表委員熱議科技“突圍”助農事宜
中新網記者 張瑋
“我建議政府對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予以常態化長周期的支持,助力其在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中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提升其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正在進行的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所長徐興健圍繞興安盟農牧業科技‘突圍’工程提出兩點建議。
興安盟位于內蒙古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擁有耕地2000余萬畝。2024年,興安盟糧食播種面積達1570.39萬畝,糧食產量達140.42億斤,較上年增加4.79億斤,增長3.53%。
徐興健稱,這兩點建議對于興安盟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畜牧業試驗區有著重要意義。
圖為扎賚特旗農民自家大棚培育水稻秧苗。 寶音德力格爾 攝扎賚特旗是興安盟水稻種植較為集中的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扎賚特旗綽勒銀珠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樸成奎見誰都要夸一夸自家的稻谷飄香。“今年我們種了3000畝水稻,畝產1100多斤。”
56歲的樸成奎是位“新農民”,30余年來,他先后建立合作社,成立米業有限公司,推出自有稻米品牌,還熱熱鬧鬧搞起了稻田旅游。
近幾年,樸成奎推出訂單種植模式,引導農戶種植優質水稻,按照訂單合同高于市場價15%以上的價格回收合作社成員和聯結農戶的水稻原糧,每年讓利500余萬元。“這樣既為公司提供了優質糧源,也保障了農戶種植的水稻能夠實現質優價高,目前已帶動200余戶稻農增收。”
如今,樸成奎繼續在科技興農的路上前行。他告訴記者,為探索水稻產業節水技術,自2023年起,興安盟農技部門連續兩年在扎賚特旗開展了旱種水管技術實驗。實驗結果表明,水稻旱種水管技術節水效率超30%,畝均節約成本超300元,這項技術很好地實現了稻米產量穩中有升、大米品質優良優質的目標。
今年的兩會上,樸成奎建議農業部門在政策、項目、資金和技術等方面,支持建立內蒙古鄉村振興興安盟大米產業示范區;落實內蒙古節水行動部署,設立興安盟水稻節水示范區。
近年來,興安盟鹽堿地項目地塊增產9.2%,實現稻田降堿排鹽效果;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已初步形成“分中心+基地+N”的建設布局;大豆ARC試驗畝產229.63公斤,高出全國大豆平均畝產近100公斤……科技“突圍”工程帶動當地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
圖為科右前旗阿力得爾蘇木農民收割大豆。 寶音德力格爾 攝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李曉剛是內蒙古農墾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的公司以小麥和大豆為主要農作物,農業種植流轉五六萬畝土地,從品種選育到生產加工、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今年內蒙古兩會上,李曉剛給予生物育種更多關注。“2025年,我們和中國種子集團達成合作,在興安盟推廣生物育種,‘國家級大豆制種大縣’也在申報中。”
圖為“80后”的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郭麗麗在2025年內蒙古兩會上發言。 張偉男 攝2024年,科右前旗蒙懿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生產的鮮食玉米突破500萬根的大關,“今年的客戶不用再搶玉米了。”該合作社理事長、“80后”人大代表郭麗麗如是說。
郭麗麗介紹,合作社引進了目前國內科研院所最新選育的23個優質甜糯玉米新品種,開展100畝試驗種植,通過觀察檢測精心篩選,確定了3個未來有發展潛力的優質品種,并摸索與品種配套的優質栽培技術,以加快新老品種的更新換代,進一步豐富甜糯玉米的品種。
如今,郭麗麗的目標客戶群里大多來自北京。“在京蒙協作的推動下,我家的鮮食玉米也端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
郭麗麗說,內蒙古兩會結束后,她要繼續深耕鮮食玉米產業,“憑借工廠與田間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讓農業更有奔頭、農村更有看頭、農民更有賺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