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月22日電 (記者 沙見龍 趙曉)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是被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圍繞黃河流域的生態、農業、文旅等方面,來自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匯聚強大“同心力”,共同做好黃河“大文章”。
圖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山東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式。沙見龍 攝重自然,建好沿黃生態屏障
山東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王琳連續兩年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項民主監督,親眼見證了黃河之變。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山東各地市在河口處、河道岸線等區域都加大了濕地修復和建設力度,濕地建設數量、規模及濕地物種的豐富程度令人欣喜,尤其是山東黃河流域的人工濕地面積,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自然濕地面積。
濕地被譽為地球的“腎”。經過多年努力,山東建立了強大的“人工腎臟”。王琳表示,“人工腎”在保護水環境、減少洪澇災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她呼吁要繼續建好“人工腎”,服務母親河,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孟鴻聲認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價值極高,但當地徑流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生態保護修復主要依靠黃河水。“調度補水不具備持續性和穩定性,讓本就極為脆弱的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面臨功能退化風險。”
為充分發揮寶貴的黃河水資源在入海之前的綜合生態效益,孟鴻聲建議在黃河三角洲范圍內開展多河流入海試驗,構建黃河三角洲多河流淡水廊道脈絡,實現維持地方河流生態基流,增加國家公園海域的淡水補給,改善與河流連通的自然濕地生態,降低土壤鹽漬化程度,減緩咸水入侵等,支撐黃河三角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
與會委員認真聆聽會議。沙見龍 攝重產出,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
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在調研中發現,特色經濟作物的高值化、商品化發展是推進鹽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次級特色農產品粗加工及剩余農副產品資源化利用也是黃三角特色經濟作物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但該地區目前對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鹽堿地開發利用仍采用傳統種植模式,存在標準化和商品化程度低、功能農業開發不足等問題。
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建議,要篩選適宜黃河三角洲不同鹽堿程度的特色經濟作物,構建鹽堿地特色經濟作物的精準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梯次分級加工產地農產品,并對應用功能性精深加工產品進行再開發。
據山東省農業農村廳2023年印發的《山東省黃河流域適宜鹽堿地發展中藥材品種指導目錄》(《魯農技字〔2023〕34號》)顯示,適合在輕度、中度、重度鹽堿地生長的中藥分別有26種、17種、4種,形成了具有中國鹽堿地特色的中藥材種植體系規范。
當前,中藥材需求量不斷增長,市場規模不斷發展。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建議,應充分發揮鹽堿地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道地藥材的種植與加工,培育種植鹽堿地經濟植物,形成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重文旅,做好黃河流域文化傳播
山東省政協委員、聊城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孫劍表示,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無數璀璨的文明與獨特的村落文化。這些文化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智慧結晶,為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孫劍認為,相關部門應該深入挖掘黃河流域鄉村文化資源,摸清家底,聚力數字重現,因地制宜進行審美再造,提升村落外在形象與內在品質等,通過“農文旅研”深度融合,守護沿黃村落記憶并使其煥發新生,為人們留住鄉愁古韻。
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海洋工作室主任譚汗青則建議在黃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濟南建設黃河海洋館,在填補濟南黃河海洋主題領域空白的同時,將黃河文化與海洋文化有機結合,通過展示海洋生物、海洋生態等內容,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海洋、認識海洋,增強公眾的海洋保護意識。
“水脈連著文脈,黃河流域形成了河湟、關中、河洛、齊魯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孟鴻聲表示,黃河流域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文獻《尚書》、經典《論語》等詩詞文章,承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發展歷程;在歷代詩文中,有許多描繪黃河壯麗景象和表達詩人情感的佳作,“這些都是展現黃河文化的優秀載體”。
對此,孟鴻聲建議山東以“沿著黃河遇見海”文旅品牌為契機,在黃河口國家公園打造歷代黃河詩文集萃書法文化長廊,豐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內容,更好地以文塑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