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1月23日電 題:港胞與浙江寧波人亞兒童友好館共赴三年之約
作者 董易鑫 蘇輝
“一年前,我從小朋友們寄來的書信中看到過人亞兒童友好館,今天終于來到現場了!”臨近春節假期,祖籍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霞浦街道的港胞戴婉琴說,看到家鄉的小朋友們能夠有機會、有平臺接觸到好的通識教育,她覺得三年前一起所做的努力都值得。
港胞戴婉琴(左四)與家鄉的孩子們在一起。霞浦街道 供圖位于寧波北侖的人亞兒童友好館于2022年3月成立。此前,港胞戴振平以女兒戴婉琴的名義捐贈了300萬元,用于該館三年的運營管理。三年之約已至,戴婉琴來到這里,體驗式了解家鄉的兒童友好事業。
走進館內的教室,小朋友們正在手工制作非遺虎頭鞋,戴婉琴興致滿滿地加入其中。剪樣、縫制、整形……不一會,栩栩如生的虎頭鞋便做好了。虎頭鞋喜慶的造型與新年的氣氛相契合。
港胞戴婉琴(左)學習制作虎頭鞋。霞浦街道 供圖“完成之后很有成就感,和小朋友們一起動手制作的過程非常有意義。”戴婉琴說。在交流中,她還對《霞浦廿四》課程很感興趣。
“《霞浦廿四》是我們第一年研發的特色課程,內容是把地方文化風物和二十四節氣相結合,讓孩子們在探索家鄉民俗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亞兒童友好館特聘學術導師錢鋒說。
來到“守護者”兒童空間,桌上擺放的張人亞主題桌游吸引眾人的目光。1922年11月,張人亞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上海最早的一批工人黨員之一。1927年,為了保存好當時珍貴的文件資料,張人亞冒著危險將其從上海轉移到寧波老家,托付給父親。其父專門在家鄉為張人亞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將資料放到墓穴中,這些珍貴的文件才得以保存下來。
“霞浦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根據張人亞紅色故事原型,開發了《守護者》系列課程,除了現在看到的《守護者桌游》,還有《守護者劇本殺》和《守護者課堂》。我們希望通過沉浸式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們重溫張人亞的英雄事跡和初心力量。”一旁的課程老師林良徵講解道。
“我是兒童友好館的鐵桿粉絲,每一期都會來參加。”當地小朋友陸程晨說。
數據顯示,人亞兒童友好館建館以來累計開展活動430余場,接待調研團超2200人,覆蓋人數達10000余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