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2025年乙巳蛇年迎來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也是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麗江衛星數據接收站(麗江站)建成運行后的首個春節。
衛星數據接收任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不能停歇,麗江站科研職工因此春節假期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過年,在祖國西南邊陲海拔2827米、遠離鬧市的站點,他們與新建成運行4個多月的4套衛星天線接收系統相伴相守,“咬定數據接收不放松”,以確保這一填補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接收站網西南地區重要空白的衛星地面站平穩運行。
麗江站站長唐夢月介紹說,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大科學裝置),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承擔建設和運行管理。2024年9月下旬,麗江站正式建成投入運行,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無固定式衛星地面接收站的空白,并具備全自動化和高效的衛星數據接收能力,其衛星數據接收范圍覆蓋中國西南及周邊地區。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麗江站全景,已建成的4套衛星天線接收系統頗為醒目。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麗江站位于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高海拔地區,周邊山體遮擋小,地理位置優越,遠離鬧市及人員密集區,電磁環境良好。麗江站現建有4套衛星天線接收系統,具備S/X/Ka三頻段、雙極化數據接收能力及X頻段測控能力,具備接收數據的近實時傳輸能力,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麗江站承擔著資源系列、環境減災系列等衛星的數據接收任務,從第一套天線設備部署完成到今年春節期間總計完成衛星數據接收6033軌次,數據接收成功率達到99.7%。
春節假期里,麗江站的張乾、呂維考等運行維護人員堅守崗位,為天上眾多衛星與地面站之間星地通信鏈路的安全可靠和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麗江站,工作人員對衛星天線接收系統開展日常運維。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2023年7月主動申請調崗到麗江站的張乾說,因為每天都有大量衛星觀測數據需要接收并傳回北京總部進行處理,所以逢年過節時都要有人值班留守,保障衛星數據的正常接收。“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檢查衛星任務計劃是否正常下達,以及機房、基座、天線的設備是否運轉正常,一旦遇到設備故障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排查修復,保證在最短的時間恢復設備正常工作,并及時響應和處理北京運行中心交付我們站點的各項工作”。
“今年是麗江站建成后的第一個春節,也是我第一次在麗江過春節,內心挺激動的,因為我知道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去做,我家里人都特別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張乾認為,雖然不能回家過年,但能為國家的遙感衛星接收事業做一點個人的小小貢獻,這很有意義。
呂維考是2024年加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這個“國家隊”的一名新成員,他說,在麗江站正式建成運行的第一年里,跟同事們一起在站上值班過年,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能為遙感事業做點貢獻,為同事分擔一點壓力,我感到很自豪、很驕傲”。
衛星地面站的傳輸鏈路,一頭連著天上的衛星,一頭連著首都北京。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麗江站,工作人員對衛星天線接收系統開展日常運維。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唐夢月特別強調衛星數據實時接收、實時傳輸的重要意義。他指出,當衛星過境地面站上空時,它下傳的數據由地面站接收,并實時傳輸給北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總部,以及時分發給相關科研和應用機構。舉例來說,如果哪里發生森林火災、地震災害、燃油泄漏等,相關部門根據第一時間收到的環境減災類衛星數據,就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做出研判和決策,將災害造成的影響控制到最小。
每當一顆顆衛星從頭頂飛過,地面站能及時、可靠地接收衛星數據,“我們的心中都會涌起一股難以言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能夠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建設和發展,并在過程中留下痕跡、作出貢獻,我們感到無比光榮。”唐夢月說。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副主任吳業煒表示,從1986年在北京密云建成第一個衛星地面站以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歷經近40年發展,現在規模體量和技術指標均居世界前列。
他透露,麗江站建成運行,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提升軌道高度500公里以下陸地觀測衛星的實時接收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麗江站正在規劃進行二期建設,后續將增加更多接收天線和相關設備,進一步擴充接收能力,滿足未來更多衛星的數據接收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