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晉江2月12日電 (記者 孫虹)“三公宮,正月半;人點燈,恁來看;看什么,數宮燈……”2月12日晚上,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的嘉應廟(俗稱“三公宮”)燈火通明,來自臺灣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和金門縣金湖鎮新市忠義廟的100多位臺胞,與當地民眾一起參與閩臺東石燈俗活動,同數一宮燈、祭祖敘親情。
2月12日晚,閩臺東石燈俗活動在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嘉應廟舉辦。圖為兩岸民眾同數一宮燈。中新網記者 孫虹 攝“閩臺東石燈俗”是晉江市東石鎮和遷居臺灣的東石籍民眾共同的習俗,由晉江東石鎮和臺灣布袋鎮聯合申報,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起數宮燈的歷史,“閩臺東石燈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蔡尤資如數家珍。“每年元宵節期間,東石家家戶戶都會掛燈,上一年結婚的人家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嘉應廟,宮燈將在廟里懸掛三天,每一對宮燈代表一對新人,如此一數,便能得知子孫發展的情況,也寄予著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
“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古時從東石乘坐木船一晝夜可達臺灣。”蔡尤資介紹,明代以前,就有東石人到臺灣謀生。移居臺灣的先民不僅把聚居之地命名為東石,也把東石嘉應廟三公爺信仰、“數宮燈”習俗傳到臺灣。
2月12日,閩臺東石燈俗活動在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嘉應廟舉行。圖為兩岸民眾共同祭祖。中新網記者 孫虹 攝“同根同種同源,數百年來,兩岸東石鄉親依然共同延續著這份血脈親情。”臺灣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總干事蔡崇億告訴中新社記者,第一次回大陸的嘉應廟祭祖是1993年,那時是父輩帶著自己回鄉,“就這樣一代代傳承,共同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好好保留、發揚光大”。
“有多少對新人結婚,就有多少對宮燈。今年共有20對新人前來掛燈。”晉江市閩臺東石燈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蔡永平介紹,宮燈將在廟里懸掛3天,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并開展數宮燈、卜宮燈等環節。
元宵夜,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的嘉應廟內掛滿紅燈籠。中新網記者 孫虹 攝當晚,新婚不久的蔡少偉、李寒欽夫婦來到嘉應廟數燈、“卜燈”。“數宮燈不僅連接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俗。”李寒欽如是說。
今年的閩臺東石燈俗活動期間,民俗踩街、花燈展、南音、猜燈謎、詩詞吟唱、象棋比賽等多個活動輪番開展,兩岸民眾于此間攜手鬧元宵,共度傳統佳節。
“千盞燈,萬盞燈,一半在臺灣,一半在唐山。”在歡聲笑語和漫天花火中,兩岸東石鄉親依依不舍,相約下次相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