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中2月13日電 題:領略古法生新奇——臺中霧峰三代陶藝師的兩岸足跡
中新社記者 路梅
50年前,臺中霧峰農家青年蔡榮祐為了補貼家用而學習捏陶,不期然開啟了臺灣現代陶瓷藝術的時代;其子蔡兆慶受父親影響投身陶藝,到大陸開拓更廣闊天地,賦予傳統工藝新鮮活力,詮釋當今時代風貌。
立志創新開風氣之先
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蔡榮祐不諱言,自己起心動念學陶藝是為了賺錢。他20多歲時學習膠彩畫,作品曾多次入選大型美展。但在上世紀60年代,繪畫無法成為養家糊口的職業,他不得不另謀出路。因為看到市集上有人賣陶器收入不錯,從1975年開始,就先后拜師楊連科和邱煥堂兩位老師學習陶藝,憑著一股韌勁,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學會從砌窯到燒制的全套技術。
蔡榮祐上小學時,故宮博物院遷臺文物暫存在霧峰鄉北溝村,他與文物專家那志良、譚旦冏的孩子是同學,參觀當時并未對外開放的文物收藏室,成為他的藝術啟蒙;在臺北期間,他也常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閱覽,如海綿般吸納藝術養分。但“不做仿古的、不做已有的,也不重復自己”,是他從一開始就立下的志向,“要在傳統技藝基礎上創作個人風格的作品”。
臺灣陶藝師蔡榮祐。(受訪者供圖)1977年5月,33歲的蔡榮祐回到霧峰,設立工作室“廣達藝苑”,6月就成功燒出第一批作品,次年即入選意大利國際現代陶藝展,隨后在臺北舉辦大型個展引發熱烈反響,可謂“出道即成名”,此后獲獎無數,開臺灣現代陶藝風氣之先。
廣泛游歷尋不竭靈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逐漸繁榮,民眾的審美和藝術品味提升。蔡榮祐說,陶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兼具實用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深受喜愛,他首次個展的數百件作品幾乎被搶購一空。而他也大方地開門授課,幫助更多青年走上創作和創業道路。
蔡榮祐制陶與傳統的多人協作式工序不同,他強調“獨立完成的能力”,即陶藝師本人要精通陶土成分、拉坯制作、釉藥調配、燒窯控溫等所有技術,“盡管燒窯過程中偶然會有運氣的成分,但真正的好作品不能靠運氣,而是靠專業實力。”他說,如此方能創造出無可替代的作品。
2012年,蔡榮祐等臺灣陶藝師赴北京交流展覽。(受訪者供圖)技術來源于傳統,但藝術靈感要從生活中獲得。1990年,從新疆、甘肅的絲綢之路開始,蔡榮祐頻繁往返于兩岸之間,與大陸陶瓷名家交流,也游覽名山大川、參觀文物古跡,蘇州園林的太湖石、敦煌的石窟,甚至鄉村里的石臼,都成為他的創作啟發。
傳承創新古法添活力
“陶瓷最重要的是釉色表達,唐三彩、‘雨過天青’、元青花……中國古代各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釉色和工藝,這反而是現代缺乏的。我想做的,就是找到獨特的釉色。”5年前,蔡榮祐之子蔡兆慶“因為愛情”前往四川彭州海窩子碗廠坡,發現此處龍門山脈湔江河畔有悠久的陶瓷歷史,便和妻子共同投身陶藝文化推廣,利用當地原礦陶土加瓷土含銅的特點,創作出“龍門四季”“湔江藍”等釉色。
臺灣陶藝師蔡兆慶在四川彭州創作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湔江藍”釉色。(受訪者供圖)將“廣達”品牌帶到大陸的蔡兆慶,也分享承自父親的陶藝創作理念,幫助其他陶藝師少走彎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獲得越來越多關注。他認為,大陸很多地方有制陶的歷史,為現代陶藝發展提供了最豐厚的土壤。盡管燒造技術相近,但結合各地不同的土質和風俗,能夠創作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陶瓷文化產品,這是現代陶藝師的機會所在。
如今,蔡兆慶的大兒子已投身陶藝創作,小兒子則在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習古陶瓷研究,讓家族的陶瓷知識體系更加完整,在兩岸續寫“領略古法生新奇”的創作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