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 題:臺籍導游看“China Travel”:新面孔、新趨勢
作者 黃欣欣
在大陸兼職做英語導游的臺灣姑娘徐沁馨新年首次帶團時發現:北京慕田峪長城上“長滿”外國人。2024年以來,從韓國人擠滿上海武康路到來中國大陸過春節的外國游客數創新高,“China Travel”(中國游)持續火爆,也給大陸臺籍旅游業者帶來機遇。
“年輕自由行游客更多了”
徐沁馨最初在大陸察覺到入境游市場火起來是在短視頻平臺。“關于中國游我眼中的真相”“重慶有多魔幻”……徐沁馨發現,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在網絡上分享中國見聞。
來自臺灣的林立也有同樣感受,他2016年于成都創辦旅游公司,主打帶外國人體驗熊貓文化。據他觀察,海外網友樂于分享中國旅游的高性價比、安全程度和方便性。
外國人游中國的視頻席卷國際社交媒體,成為海外網友了解中國的一扇窗。目前在云南經營旅游公司、深耕旅游業十余年的臺胞許伯瑜觀察到,當下傳統組團游客群有所下降,而依靠新媒體資訊自由行的年輕外國游客越來越多。
因應市場變化,林立所在公司推出更多短途游路線,如把十余天的四川游行程縮短為九寨溝四天三夜游。他對記者表示,行程安排靈活又能深度體驗當地文化的短途游,正成為海外游客“新寵”。
“求助電話變少了”
在適應新的消費趨勢外,臺籍旅游業者轉變工作方式。林立表示,過去外國游客常因無法使用國際信用卡而困擾,如今支付寶和微信支持綁定海外信用卡,無論是大型商場還是街邊小店,海外游客都能輕松購物。如今發團前,他都會提醒游客下載相關支付軟件。
徐沁馨則發現,游客求助電話在減少。過去,她常需要幫游客辦理酒店入住,并協助交通出行。如今,翻譯軟件層出不窮,各大景區標識、導覽牌逐漸國際化,移動支付不再困難,游客只需一部手機即可暢游中國大陸。
求助電話在變少,新面孔卻在變多。徐沁馨注意到,隨著挪威等北歐國家加入免簽“朋友圈”,越來越多北歐游客出現在長城等景點。林立的公司此前深耕美國市場,如今迎來更多東南亞游客。他說,很多會說英文的西歐國家客人也會前來咨詢。
“守著故宮就不怕沒飯吃”
入行近5年,徐沁馨一直記著前輩常說的“只要守著故宮就不怕沒飯吃”。她也忘不了在平遙古城的青磚黛瓦下美國游客和她討論《又見平遙》情景劇;在河北蔚縣外國團員看到打樹花表演時的震撼;以及南美洲的一位游客曾對她說:“我正在學中文,希望下次見面可以聊《西游記》。”
徐沁馨認為,只要講好中華文化,就不怕沒市場。最近她辭掉全職工作,準備專心當導游。她希望通過看書、旅行沉淀自己,形成更有深度的講解風格。
同為導游的林立選擇把熊貓故事講得更深。“大家會被大熊貓的呆萌吸引,但我更想講大熊貓基地的生態規劃、保育員的幕后付出。游客會明白養育熊貓并不容易。”他在海外社交媒體發布全球唯一一只圈養的棕色大熊貓“七仔”的介紹影片,被美國媒體人在晨間節目播出。
“中華文化有獨特吸引力。”林立認為,入境游市場不該被低估,這是一片藍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