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郭華東透露,作為全球首顆專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年議程)設計的科學衛星,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已向全球104個國家開放超42萬景數據,并在城市熱島效應監測、碳排放評估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3月27日下午,郭華東院士在2025中關村論壇“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發表主旨演講,展示介紹可持續發展衛星1號拍攝的北京夜光圖片。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2025中關村論壇“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3月27日下午在北京舉辦,郭華東在論壇上致辭并以“數字技術驅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說,未來,可持續發展衛星星座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精準的“太空之眼”。
據了解,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搭載有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三種載荷,通過多載荷協同觀測,致力于精細刻畫人類活動痕跡,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2022年9月,中國政府在聯合國宣布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助力各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決策,成為中國落實2030年議程采取的七大行動之一。
關于備受關注的“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郭華東表示,該國際科學計劃旨在建成支撐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研發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評估與預測變革性技術,構建可持續發展國際數據標準與技術規范體系,推動可持續發展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建立跨領域、跨部門、跨學科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面向全球利益攸關方提供智能決策支持與知識傳播,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數智轉型。
郭華東指出,當前,2030年議程實施時間已近三分之二,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不暢,亟需開展全球合作。2025年2月,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聯合全球20多個國家的35個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科技組織發起的“數字可持續發展國際科學計劃”正式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未來,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將攜手全球科學家,利用數字技術共同解決全球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問題,共謀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之計,為2030年議程注入新動力。
3月27日下午,郭華東院士在2025中關村論壇“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發表主旨演講,形象介紹聯合國2030年議程實施時間已近三分之二。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以“數字科技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等承辦,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的活動之一。
2025年是2030年議程通過十周年,如何推進2030年議程實現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次論壇上,圍繞數字技術助力氣候韌性、碳市場、水資源、災害風險管理等主題,國際組織代表、中外知名科學家先后作主旨演講和專題報告,圍繞“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展開深度研討并進行圓桌對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