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承德3月31日電 (裴國榮 張桂芹 王蕊)河北省自然資源廳31日消息,在河北省圍場古生物化石專項調查中,首次圈定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半截塔地區為中國白堊紀最大的鱟蟲化石產地之一。
“這次我們在圍場半截塔地區發現了8處鱟蟲化石點。”調查項目承擔單位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高級工程師何立稱,據不完全統計,此次發現的鱟蟲化石層分布面積約924316平方米。
鱟蟲又稱三眼恐龍蝦,主要繁盛于恐龍時代。1977年,河北圍場發現鱟蟲化石。1980年,地層古生物學家楊遵儀和洪友崇發表學術論文首次報道圍場地區早白堊世鱟蟲化石,并建立一個新亞科——圍場鱟蟲亞科。
2024年9月,河北圍場半截塔地區發現的鱟蟲化石。(資料圖) 何立 攝“鱟蟲化石在中國國內乃至世界上產地都比較少,采集的化石標本也特別稀少。”何立說,因標本稀缺,以往研究人員對圍場鱟蟲的研究僅局限于標本本身的生物形態學及分類學特征。
何立稱,雖然鱟蟲經過漫長演化,但其分類特征并未發生明顯變化,因此被認為是“一個演化呆滯的類群”。圍場鱟蟲化石產地的圈定,能夠提供數量巨大、屬種齊全的研究標本,對鱟蟲甚至整個古生物適應性進化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此次專項調查共確定圍場古生物化石資源種屬11類、64屬、153種,并在該縣首次發現古生物化石9屬9種,圈定10個化石富集區(化石產地),劃分出鱟蟲、反鳥、蠑螈、鱘類4個化石富集層,為古生物分類演化、生物群研究及新物種認定提供了重要實證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