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濤 李亮 董楠 王聰
身殘志堅 艱苦創業謀發展
“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真富。”五年來,魏萬林身殘志堅,通過努力的拼搏,不僅自己的日子富裕起來,周圍的鄉親在他的帶動下,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魏萬林出生在丹鳳縣武關鎮南坪村東溝組一個小山村,當他7個月時突發高燒,落下了小兒麻痹。20歲時,他拄著拐杖孤身一人到西安學習縫紉裁剪技術,兩年勤學苦練后在家鄉武關鎮開辦了一個服裝店,憑借著吃苦耐勞、誠信經營,積攢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6歲時,魏萬林在當地開辦了一家加油站。從此,他的事業踏上了輝煌的征程,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的魏萬林,心里總是牽掛著鄉里鄉親,更惦記著那些和自己一樣的殘疾人。2010年6月,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又多方籌資1200萬元創辦起了商洛市首家標準化蔬菜專業合作社,以期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在這期間,資金緊張的他不忘為鄉親辦實事,捐助資金50多萬元為村上建橋、修路,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贊揚。
2014年,為了擴大輻射帶動規模,使更多的貧困家庭、留守婦女、殘疾人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魏萬林又投資4500萬元,創辦了一家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建成了核桃殼粉加工生產線2條,以廢棄物再生利用、農林產品精深加工購銷、堅果殼深加工、活性炭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生產核桃殼粉,不僅有效地提高了農民收入,而且促進了生態循環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今,魏萬林的公司已發展成為下轄3個子公司、1個專業合作社的集團公司,固定資產1.3億元,年銷售收入1.5億元,實現利潤1200萬元,上繳稅金180萬元,公司就近就地安置勞動力就業450人,其中貧困戶114戶、殘疾人50人,帶動635戶、2530名貧困群眾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地提出了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的任務要求,這是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良好機遇。”談到未來,魏萬林信心滿滿,將更加努力,做大做強自己的事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回歸社會,走向美好人生之路。
種茶致富 農村舞臺展身手
聞著茶香長大,記憶里最深刻的東西就是茶葉。五年來,山陽縣80后小伙劉海峰選擇做了一名茶農,每天守護在自己的茶山中。
2010年,臨近畢業的劉海峰和很多大學生一樣面臨著擇業困惑。到底是走出去闖一闖,還是回家鄉創業呢?幸運的是,這一年,國家大力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在這一政策的引導下,從小在深山里長大的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回老家承包荒山,種茶!
經過認真考察論證,劉海峰注冊成立了一家茶文化有限公司,并在法官鎮黃家店村新建茶園基地500余畝。為了把茶品質做到最好,他對茶山規劃、茶種選擇、茶園配套都做了一番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光景,劉海峰的茶葉已是遠近聞名。懷著感恩的心,劉海峰又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讓當地農戶參與其中。2014年,他的公司與當地茶農簽訂新鮮茶葉收購合同360余份,帶動900余人,為附近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一百余個,解決了鄉親們就業難題。目前,劉海峰的公司里駐場工人有60余位,負責茶山日常的除草、修剪等工作。每年到采茶季節,茶山上每天有一百余人勞作,每人可收入近一百五十元。
劉海峰說,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也是不斷成長的過程。隨著自己的事業逐漸做大,他最大的心愿是帶著鄉親一塊賺錢,這樣也能實現自身價值。讓他尤為激動地是,在十九大報告中,部署未來5年農業發展時,“現代化”“創新”“集成技術”等字眼尤為突出,為未來5年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他表示,接下來將計劃再流轉土地200畝,優化品種、提高質量、產量,努力實現茶園種植采摘機械化,新建標準化、機械化加工廠,實現茶葉全程清潔化生產,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
商洛安家 外地小伙看變化
26歲的曾垂海,是湖南省婁底人。五年前,他在和朋友的一次閑聊中,知道了陜南有一座美麗的小城叫商洛,于是他在網上搜索了一些相關信息,只身帶著6000多元來到商州,就在這里扎下了根。這幾年,他經營了一家打印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還娶了商州媳婦,買上了小車,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
“生活在商州這些年,很多事情讓我感覺商州人的友善。”讓曾垂海記憶深刻的是,去年自己去車管所辦理車輛落戶手續,因為自己是第一次買車,對這方面不是很懂,加上湖南口音比較重,車管所辦理證件的人也比較多,站在辦證大廳不知道往哪個窗口去。他便向旁邊的一位中年大哥咨詢,中年大哥聽說了他是外地人后,親自帶著他去窗口逐個辦理,整整忙了一個上午,手續辦完后,曾垂海想請那位中年大哥吃個飯,結果被謝絕了,大哥說道:“你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出門在外,相逢就是有緣,舉手之勞而已。”在他的影響下,曾垂海現在出去辦事,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都會去主動幫助。在商洛生活的這幾年里,商洛人淳樸友善的待人方式,讓他這個外鄉人深受感染。
此外,曾垂海發現,最近這幾年商洛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樓高了、路暢了、天藍了、地綠了、水清了、氣爽了。至今,他還記得第一次來商洛時的印象:一眼望過去,高樓很少,路面上車輛也比較少,街道兩邊到處是小商販,街道路面比較臟和亂,消費水平也很落后。然而,僅僅幾年間,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街道路面變得整潔干凈,購物的去處也很多,購買店里需要的器材再也不用專門跑到西安去,方便了很多。
在談到未來的打算時,曾垂海表示,如今的自己,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他會一直留在這里,讓自己變成一個“商洛人”,他也相信未來的商洛會更加的美好。
服務基層 見證農村變遷
撥開清晨的濃霧,陳鶴站在柞水縣小嶺鎮李砭村二組柏樹林山上望去,經過環境綜合整治后的社川河曲折流淌,一排排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排布在山頭,一座座新蓋的灰白色大樓拔地而起……看著的這片土地不覺間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心里很是欣慰。
陳鶴是一個80后小伙,在小嶺鎮任組織委員,從事黨建工作。5年前,陳鶴初來小嶺鎮,那時這個工業鎮的環境真是讓人不堪入目:礦石粉塵、道路揚塵、生活垃圾及污水廢棄物排放一直是鎮子環境治理的頑疾。5年來,政府鐵腕治污,下大力氣對鎮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對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實施關停,修建沉淀池和礦山涌水處理系統,封堵尾礦庫應急池、排水口,安裝除塵、降塵設備,使用吸塵車、灑水車定期清理噴淋作業等一系列管、護、治措施,全面提升了鎮上的環境質量。如今的小嶺,綠水繞青山,工廠無黑煙,真正實現了綠色循環發展。喜歡運動的陳鶴,也會早早起床,在山路上奔跑鍛煉,感受山間的新鮮空氣。
五年來,讓陳鶴欣喜的不僅是小鎮環境的改變,更讓他欣喜的是農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鎮上修建的黃金移民安置點小區是全市的重大項目,鑰匙都已交到貧困戶手中,今年春節,一部分老百姓就要告別過去的土房、危房。再想想隨著農村“三變”改革的穩步推進,往后農民的日子還會越來越好,這些都是對這些年自己辛勤工作的回報。
十九大剛剛落幕,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公務員,陳鶴更加關注的是對民生的報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一段時間以來,報告中關于未來五年民生的內容讓他最為激動。陳鶴表示,未來他要繼續扎根基層,堅持初心,心系百姓,努力讓小嶺鎮下一個5年更加美好。
讓“秦嶺最美是商洛”唱得更響
“無論從哪一方面講,商洛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年來,作為一名電視記者,李巖天天奔波在一線,可以說走遍了商洛的山山水水,家鄉的變化讓他感受最深刻。
李巖是陜西電視臺駐商洛記者站記者,生活中言語比較少的他在談起商洛的變化時卻滔滔不絕;“近幾年,商洛不僅注重精品景區建設,在完善旅游要素方面也非常重視,巡檢老屋、陽坡院子等一批有特色的民宿發展相當快。如今外地人一提起商洛不僅僅是金絲峽、天竺山、柞水溶洞等著名景點,很多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美麗鄉村也深受游客喜愛。”
說起旅游,讓李巖最驕傲的是商洛藍,商洛每年的空氣優良天數超過300天,只要一想到住在精致的小木屋里,呼吸著山間的新鮮空氣,觀賞眼前偌大的花海,他的心情就格外激動。除此之外,全市有1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12個鎮進入全國重點鎮,商洛在發展旅游方面的成績讓他感受頗深。
“商洛的脫貧攻堅工作做得非常扎實。”李巖說,他經常下去采訪,開車到農村,即使最偏僻的地方也都通上了水泥路,漂亮的農家院落,寬敞的房屋、新建的橋梁都讓他感受到五年來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五年來,李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不僅源于工作,更是基于這座城市對他帶來的改變。幾年來,城市的綠化亮化工程將他居住的附近變成了公園,這也讓他每天的心情都無比美麗,工作起來熱情更高。
“十九大的召開,無疑又為我們規劃了一個新藍圖,相信未來五年商洛將會更加幸福、和諧、宜居。”李巖表示,作為一名記者,未來他將會用手中的筆記錄著商洛的每一點滴變化,將“秦嶺最美是商洛”唱得更響。
安居樂業 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五年來,懷揣著夢想,張濤兜兜轉轉,走出去又轉回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安居樂業夢一步步實現。
80后的張濤,是商州區板橋人,高中畢業后便一個人背著鋪蓋去外地闖蕩。幾年間,先后在南方幾個城市從事建筑行業,期望著有朝一日能在市區有個家,孩子在城里上學,因為在那里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醫療……
五年前,當張濤再次回到商洛時,看到家鄉的變化,他當即決定回來發展,因為商洛的快速發展為他提供了機遇,而自己在建筑方面有了豐富的經驗,可以不必再為別人打工,干一番自己的事業。
五年來,張濤也由一名普通工人成了業內精英。他還記得,剛開始到工地上干活時,一天工價才是四五十元,現在以自己的技術可以拿到三四百元。隨著商洛的房地產業的興起,張濤不僅自己干活,還包攬一些建筑工程,一年下來,可以收入幾十萬。
生活在商洛,幾年間,讓張濤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鄉的變化,以前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都得到解決,村里的衛生服務中心配套很完善、醫生也很專業,學校現在很多老師都是專業院校畢業,村里的學校,從硬件設施到師資配置,一點都不比城里小學差。讓張濤最欣喜的是他所居住的村子正在打造美麗鄉村,到處都修起了水泥路,農家樂也多了很多。一改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家家戶戶都有輛摩托車,很多人家里有了小汽車,出遠門方便了很多,來這里游玩的客人也多了很多。
隨著收入的提升,如今,張濤夢想又進了一步,他告訴記者,自己現在生活在鎮里,和城里沒有多大的區別,自己也已經攢夠了本,明年再在市區買套房。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連日來,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民生的話題讓張濤更加信心滿滿,在他看來,商洛的發展也必將為他帶來更多的機會,帶來更多的收入。尤其是近年來政府對農民工推出了廉租房、購買保險、解決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等問題加大了改善力度,而像他一樣的農村青年也必將快速融入城市的發展。
編后: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五年一個變化,五年一個征程,這是敢于做夢勤于做夢的五年,這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五年,這是有付出一定有回報的五年。五年的年輪,我們每一個人朝著夢想振翅高飛,將自身發展融入社會發展大潮,拼起來偉大祖國的夢想。十九大的召開將讓我們的祖國更加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連日來,由商洛日報社專刊部策劃的慶祝十九大系列報道暫時告一段落,感謝各位讀者的關注。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深入基層,深入各個家庭,繼續用手中的筆記錄時代變遷、書寫民生疾苦,堅持初心,弘揚主旋律,釋放正能量。期待您的繼續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