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帥)近日,省環保廳《環保快報》顯示,1至3月我市水環境質量狀況累計排名全省第一。
我市是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水質保障區,調水量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調水總量的20%以上,水環境質量不僅關系到京津地區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而且關系到我市對外形象的樹立和提升,更加關系到“美麗商洛”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今年以來,全市上下深入實施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堅決落實“水十條”,全面實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四年行動計劃,強化措施,精準施策,嚴控面源污染,加強流域治理,守住飲水安全底線,著力構建水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堅決打好“清水持久戰”。
強化編制方案。市環保局結合實際,認真制定了2018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實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丹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同時,強化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指導,督促各相關部門編制專項方案。
強化污染防治。積極推進有色金屬、化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污染整治,加快清潔化改造,推動城市建成區內污染企業有序搬遷改造入園。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強化監管能力。加大市、縣兩級環境監察、監測、應急能力建設,落實重點鎮辦環保監管機構和經費保障。實施應急工程措施,嚴防公路危險化學品運輸事故及尾礦庫事故對丹江水體造成污染。加快全市水環境監管網絡體系建設,實施有效監管。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加強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強化城市飲用水水源和良好水體保護,防治地下水污染;加大飲用水源地環保投入和環境監管,加強對庫區周邊旅游項目、農家樂及餐飲業的管理,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健全工作機制。持續推行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河長制、目標責任制、聯席會議制、出境斷面水質月監測通報制、治理項目進展月評比通報公示制,季度暗訪、半年通報、年終考核等一系列機制措施,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