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趙有良 馬澤平)6月29日,在陜西省慶祝建黨91周年暨創先爭優總結表彰大會上,洛南縣城關鎮黨委喜獲全省、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雙重榮譽。
洛南縣城關鎮這顆全國創先爭優之星是怎樣點亮的呢?
樹典型標桿引領
2010年4月,中央部署的在基層黨組織中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啟動后,城關鎮黨委高度重視,就如何開展推進進行了認真討論和思考。
該鎮黨委轄10個黨總支、92個黨支部,全鎮有黨員2658名。基層組織多、黨員人數多,如何帶領全鎮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創先爭優中展示風采,如何切入突破、尋找最佳抓手?經過反復討論思索,鎮黨委決定,從培養典型樹立標桿入手,實行亮點輻射,點亮一盞,引亮一片,打造黨建經濟全面發展的亮點村(社區),使基層黨組織成為連接千家萬戶與大市場的“橋梁”,黨員成為致富產業帶頭人,以加快全鎮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柏槐社區是全國文明社區,曾獲國家民政部、文化部及省政府多次獎勵,社區文化豐富多彩,共駐共建富有成效,文明和諧深入人心;尖角村支部早在2009年就是我市的第一個一類村黨支部,村班子堅強有力,富民有方,深得民心;農技站黨員楊月芳,三十多年如一日,為了菜農能有好的收益,穿梭農村指導群眾發展大棚蔬菜,自行車騎壞了6輛,深得群眾愛戴。鎮黨委對此總結提煉了“文明花開滿柏槐”“黨旗高揚洛水岸”“癡心為農終不悔”三個典型,號召11個社區向柏槐社區學習,40個村級班子向尖角村黨支部學習,全體黨員向楊月芳同志學習,使全鎮的黨組織和黨員創先有目標,爭優有榜樣。
一個支部一盞燈,一個黨員一顆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典型標桿的引領下,全鎮黨支部爭創“五個好”,黨員爭先“五帶頭”,創先爭優活動全面開花。三年來,共創建省級文明村2個,市級文明單位5個,縣級文明單位10個。28個村(居)建成了文化共享工程,全鎮所有村(居)都建起了農家書屋,11個社區支部全部規范達標,各社區都組建了各類志愿者隊伍,實施了留守兒童、貧困學生、殘疾兒童和空巢老人關愛行動。羅坡村村民羅紅柱被評為省級十大道德模范人物,農技員楊月芳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黨員,去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1個村(居)支部75%躍居一二類支部,201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61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94元,保持連續三年位居全市前列。
抓隊伍筑牢基礎
“火車要跑快,車頭要換代。”在創先爭優活動中,該鎮把基層黨支部班子當作“動車組”“火車頭”來抓,實施“雙推雙審雙選”,對“火車頭”“改型換腦升級”,村(居)委會采取“公推直選”辦法,公開選拔能人,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選拔到村級班子中來。并在黨員和致富能人中開展“雙培雙帶雙示范”活動,幾年來,全鎮已有100多名“雙強”黨員因帶富能力強,受到群眾擁護,被推選為村干部;支委會成員年齡、文化、性別結構明顯改善,管理發展能力明顯提高,38名黨員領辦產業示范基地,200多名黨員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跑者。尖角村主任齊喜民帶頭養雞、務大棚菜,年收入10萬多元。在他的帶動下,該村種植蔬菜660畝,建蔬菜大棚295個,日光溫室61個,發展設施蔬菜360畝,建起標準自動化養雞場8個,成為全國巾幗創業示范村。劉澗社區老支書楊福民是城關建筑公司總經理,有18個項目部,項目經理幾乎都由社區的黨員干部擔任,每年吸納社區400多名居民在公司打工,年產值達兩個億。社區多年來無一例上訪事件發生,居民生活安定和諧,先后獲得市級以上各種榮譽40多種。去年還投資60多萬元為鄰村張曹村修通了長1.2公里的水泥路,張曹村民感激地稱此路為友誼路。今年為居民承諾的三件實事已全部實施,目前投資600多萬元的社區辦公大樓主體已竣工,老年人室外活動中心正在著手修建,五、六、七組上塬道路已拓寬、碾壓,各種車輛已可通行。
針對工商企業和非公經濟組織迅猛發展的實際,該鎮創新推進“兩新組織”黨建和創先爭優活動,成立了城區流動黨員中心服務站,登記流動黨員150名。在黨員民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中開展了黨員示范掛牌經營活動,先后在木蘭刺繡、云蒙山綠色動物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黨支部,向所有民營企業選派了黨建工作指導員。
興產業富民和諧
去年以來,城關鎮黨委以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力促全鎮每年有5-10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每村(居)至少有1個項目開工建設。他們還將黨建和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著力塑造“黨建科技示范基地”品牌,先后建立精品工程38個,利用黨組織科技示范優勢帶領特色產業發展。三年來該鎮累計發展百頭以上規模養豬場173個,發展核桃3萬多畝70多萬株,良桑建園6700畝,建蔬菜大棚1463個,發展設施蔬菜1600畝,收入3200萬元,年勞務輸出2.2萬人,創收2.4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5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8個,認定綠色無公害產品9個。同時,該鎮不斷加強便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該鎮共建通村水泥路120公里,實現行政村100%通公路,硬化背街道路41條13公里,完成供水管網26處,解決208個村居民小組3.64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完成扶貧、工賑移民搬遷777戶,減少貧困人口2.6萬人。
塑品牌創新服務
“執政就是服務,管理必須創新。”城關鎮黨委書記李學讓如是說。去年以來,該鎮積極建立鎮、村(社區)便民服務網絡,在鎮政府建立了流動人口管理、勞動保障、綜治維穩、低保和財政5個服務大廳,在大廳內設立民政救助、司法行政等9個服務窗口,對36個行政服務事項實行集中辦公。在村(社區)建立便民服務、綜治維穩、公共服務等“三個中心”,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累了您就歇歇腳,渴了您就喝杯水,氣了您就消消火,這里就是您的家。”溫馨的話語在服務大廳、服務中心隨處可見。談到便民服務,西街社區居民趙樂平滿意地說:“現在辦事門好進了,臉好看了,手續便捷多了。”峽口村離鎮上往返80多里,75歲的黃德全老人未辦身份證,養老保險難于領取,村黨員汪民娃及時聯系派出所,為老人辦理身份證,使他如數領到養老保險金。老人高興地說:“如今村民動嘴說事,黨員跑腿辦事。”
截至6月底,全鎮51個村(社區)均建立了便民服務機構,確定了150名專職工作人員,已接待群眾4.5萬人次,為群眾代辦業務5.6萬件。同時,鎮村干部深入村(居)組、深入企業、深入重點項目建設一線,先后走訪群眾2.45萬戶,記民情日記2200本,梳理影響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37個,為群眾辦實事128件,解決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56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