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關于《汽車安全服務規范》的座談會上,由中消協牽頭起草并制定的《汽車安全服務規范》已進入修訂完善階段。據有關報道稱,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汽車“三包”政策將擇機發布。醞釀了八年的汽車“三包”一時間又重新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早在今年年初,國家質檢總局就公布了“汽車三包”(《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二次征求意見稿)。這些消息無不在透露著:汽車“三包”正在逐步從理想走向現實。
浙江省作為迄今全國唯一有汽車“三包”政策的省份,自2001年起就將汽車列入了“三包”產品名錄。針對目前“浙江版本”遇到的種種問題,人們對于將在全國通行的汽車“三包”有何期待,對此我們采訪了一些杭州的汽車經銷商和消費者。
經銷商:既盼望又害怕
實現第三方鑒定是難點
對于“三包”政策,經銷商的態度似乎很搖擺。一方面他們不愿意得罪消費者,一方面他們似乎和廠家站在同一陣線。這種矛盾的關系,讓經銷商對于“三包”政策有著又盼又怕的情緒。
“真能有政策出臺是好事情,只要權責明確了,我們可以按照具體的三包細則來解決問題。這樣一來能減少很多和消費者的糾紛。”浙江辰通的售后經理朱恒飛坦言,如今的浙江版汽車三包,對于很多問題沒有明確的標準,這就導致了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還是需要通過“扯皮”來解決。經銷商夾在消費者和廠家之間,處境很尷尬。一旦有了明確的汽車“三包”,能夠有效地減少“扯皮”的情況。按照法規辦事兒,廠家和消費者都能心服口服,夾在中間的經銷商自然也能好過一些。
有不少人認為,即使“三包”政策在年內出臺,要想它能夠得到真正實行,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最難解決的是如何實現第三方鑒定。據了解,在最新版的汽車“三包”征集意見稿中提到,在各地區分別成立由專家、專業人士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但是關于鑒定的費用由誰支付,尚未有明確的說法。北京現代和誠城北店的售后經理沈鵬認為,所謂的鑒定委員會要想在每個城市都得到落實,是需要很長時間,投入很多成本的。
另外,購車稅費是否退還,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畢竟一輛車子的購置稅達到了車價的10%。一旦一輛車子被退換了,等于車主并沒有實際使用這輛車,那么購買時上交的購置稅是否能夠如數退還呢?這筆賬無論由廠家、經銷商或是消費者來買單,都是不合適的。除了購置稅,諸如牌照、保險等一系列善后問題,也有待明確的說法。
事實上,除了鑒定機構和退換車的善后問題,經銷商們最為關心的,還是將來的汽車“三包”政策是否對于各方權責有具體明確的說法。例如關系到是否退換,籠統的說法是“影響安全”,但是怎樣算“影響安全”,這條界線就需要非常細致的設定。沈鵬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車子有“影響安全”的問題,就需要維修,但是維修幾次之后問題還沒辦法解決,那就需要退換。
消費者:無法可依導致車主投訴無門
比起經銷商,消費者對于汽車“三包”的熱盼程度更甚。記者隨機調查了幾位車主,對于汽車出現質量問題,他們多數會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直接找4S店理論,稍微有“韌性”的,會選擇媒體曝光,或者向消協投訴。但是對于最終的勝算,車主們普遍表示并不樂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一些明確的法規,來保障他們在汽車消費時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