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觀察人士經常會擔心中國汽車業的產能過剩。
但這一問題似乎只對跨國汽車公司或民營汽車公司構成困擾,但至少有三家國有汽車公司雖然受大量產能過剩的影響,卻不急于減少產能。
為什么? 因為國有汽車公司不擔心產量與需求的匹配,他們依靠政府補貼和與跨國公司的合資企業的利潤來生存。
國有長安汽車(微博)集團公司是最糟糕的例子。
公司旗下的兩家子公司哈飛汽車集團公司和江西昌河汽車公司可年產70萬輛小型轎車和微面,但去年因管理不善和產品質量欠佳,只銷售了15000輛。
奇瑞汽車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出口商,有4家總裝廠,年產能超過90萬輛,但去年的總銷量也只有50萬輛。
其它國有汽車公司形勢也不佳,一汽轎車公司可年產汽車40萬輛,去年的銷量只有20.5 萬輛。
如果這些汽車公司是民營的,沒有哪家公司能夠生存,但因為他們是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因而享受著大量的政府補貼。
例如奇瑞汽車公司,運營銷量遠低于產能,自2007年起每年享受的政府補貼高達4億元(6500萬美元)。
同樣,哈飛和昌河也從黑龍江和江西省接受地方補貼,他們還因為隸屬于長安集團,可獲得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
國有汽車公司的另一生存之道是依靠與跨國汽車公司的合資企業。
例如一汽轎車,過去幾年一直處于大額虧損中,但集團母公司則依賴與大眾和豐田的合資企業獲得了較高的利潤。
除了大型國有企業長安或一汽,數十家小型國有企業生產的汽車數量很少,均依靠政府補貼來生存。
讓這些生產不飽和的汽車公司繼續生存吞噬了納稅人的錢。
但中國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只要政府愿意,就可以使用稅收收入來讓這些公司繼續存活。(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