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鎮安百盛繭絲綢有限公司經理共產黨員趙郡明
文/圖 辛恒衛
盛夏時節,筆者來到“陜西鎮安百盛繭絲綢有限公司”,一排排標準化生產廠房整齊劃一,水泥地面干凈整潔,四周花壇郁郁蔥蔥,優美的環境讓人感到特別的舒服。據鎮安縣供銷合作聯社的負責人介紹,鎮安蠶桑產業的振興發展,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和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公司經理趙郡明注冊的“唐絲路”牌高端絲制品開始銷往國內外市場,生產的白廠絲已銷往西安、湖北、江蘇、廣東、浙江及印度國,填補了鎮安產品無出口的空白。而公司的正常運營也吸引了群眾栽桑養蠶,發展蠶桑產業。
“陜西青年創業帶頭人”“絲路中國誠信共建單位”“商洛市外貿工作先進企業”“商洛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趙郡明的辦公室墻上掛著十幾塊獎牌。其中的“商洛市扶貧先進企業”獎牌特別引人注目,這是他在2015年商洛市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獲得的殊榮。
“我的成功是縣委、縣政府、縣供銷合作聯社和縣農商行支持了我,是全縣的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支持了我,作為一名普通黨員,黨和政府又把我培養成了一名個體私營企業的負責人,我有責任以自己的公司為平臺,帶動鄉親們發展蠶桑產業,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趙郡明感慨地說。
今年剛四十出頭的趙郡明,出生在鎮安縣北陽山下的西口回族鎮。少年時期由于家境貧寒,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就蒙生了長大后立志創業致富的種子。20年前,他進入供銷系統工作,做過糧油、百貨、砂石料生意,一路走來,生意紅紅火火。
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貧困縣,發展蠶桑產業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早在乾隆年間,時任鎮安知縣的聶濤,就組織發動群眾依山致富、興桑養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鎮安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鎮安的蠶桑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產量達到1400噸,為了實現“產、供、銷、加”服務一體化,解除蠶農的后顧之憂,縣上辦起了繅絲廠。然而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繅絲廠生產的白廠絲市場價格一路走低,企業利潤逐年下降,致使企業于2005年停產,2007年破產倒閉,500名工人下崗失業。同時,因蠶繭、白廠絲價格的走低,繅絲廠的倒閉,嚴重挫傷了蠶農的積極性,一部分蠶農開始毀桑還糧,蠶?;孛娣e大幅度萎縮。
2011年,國家開始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為鎮安“破繭”而出,振興蠶桑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遇。2011年7月,鎮安縣委、縣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振興蠶桑產業的意見》,提出了振興蠶桑產業的總體要求、基本目標、主要任務、發展措施等。同時,縣上還從2011年開始,每年從財政扶持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拿出200萬元,用于蠶桑產業發展;從農民創業再就業專項資金中拿出一定的資金,以每戶5萬元的貼息貸款,扶持養蠶重點戶建桑園、購置養蠶設施。
面對機遇,敢闖敢干,頭腦靈活時任鎮安縣青銅關供銷合作社主任的趙郡明,不顧親朋好友的苦心相勸,父母的堅決反對,毅然放棄自己已順手的生意,憑著多年在商場上拼搏的成功經驗,在縣委、縣資5600萬元,征地50畝,在鎮安縣午峪溝工業園區注冊成立了“陜西鎮安百盛繭絲綢有限公司”。趙郡明十分注重企業的經營管理,先后制訂完善了企業生產經營、安全生產等各項管理制度,在生產生活中嚴格依據制度辦事。在抓產品質量上,從公司成立的那天起,他就暗下決心,從技術和生產上入手,使自己成為繅絲企業的行家。無論工作怎么忙,他也要擠出時間研究有關資料或到車間學習,白天沒時間,晚上加班,直至能熟練操作,頂班上崗。除了自己身體力行跟班學習生產技術外,還堅持定期分期分批組織公司員工到漢中、去安康、赴浙江等幾家省內外繅絲廠跟班學習生產技術。關心體貼員工,更是趙郡明公司成功的主要秘訣。公司的130多名員工大都是貧困戶家庭的子女,在員工工資的發放上,他總是盡可能地早發多發,從不拖欠。有的員工家庭平時遇事缺錢,向他借錢,從不打折扣,及時解決。員工們說:“跟著趙經理這樣的領導干,我們越干越有勁。”由于趙郡明的嚴格管理和身體力行的示范帶頭作用,公司建成鮮繭烘干、選剝、繅絲、復整、副產品加工、制絨、絲綢車間7座,4組1600緒自動繅絲生產線和3組織復整生產絨。去年加干繭120噸,生產白廠絲40噸,實現產值3600萬元。